据媒体报道,在前不久教育部召开的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教育部正在考虑推行“多校划片”,也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级中学,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所学校。
早在今年3月,教育部就在大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调研座谈会上部署,各城市要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城区,推广热点小学、初级中学多校划片,合理确定片区范围,缓解学区房问题。
虽然教育部还是在考虑阶段,最终如何实施尚且不知。但“多校划片”的声音一出,还是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
“多校划片”能否成为遏制“择校热”和学区房热的“良方”,如果真的实施,还有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当前的“择校热”有什么“良方”能够更好地破解呢?本期“圆桌会议”特邀安庆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方敏、淮北市杜集区教育局局长聂泽学、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李宜江教授、淮北市第二中学校长关明、合肥市朝霞小学校长丁文进等五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方敏
安庆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

聂泽学
淮北市杜集区教育局局长

李宜江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关明
淮北市第二中学校长

丁文进
合肥市朝霞小学校长
问题1
“多校划片”能否遏制择校热和学区房热的现象
方 敏:教育部今年两次提到“多校划片”,其目的是遏制学区房过热现象。按照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定华的说法,“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上哪所学校”。这种“多校划片”应该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宜在各地全面施行,因为“多校划片”不是“万能药方”,不能彻底解决导致学区房过热的根本原因——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聂泽学:教育部推行“多校划片”新政,目的就在于加快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同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缩小学区与学区之间的办学质量差异,以及学区内部的学校之间的条件和办学质量的差异。如果学区与学区间的办学质量差异不缩小,即使实行“多校划片”入学,还是难以从根本上遏制择校热,有择校热自然就会有学区房热。
李宜江:在我看来,推行“多校划片”难以有效遏制择校热和学区房热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为推行“多校划片”后,家长择校的成本与风险会提高,特别是多数中产阶级家庭会因此望而却步。
我们应该看到,择校热和学区房热的背后是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只要一定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多数家长需求时,择校热则是必然现象。所以,不断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才是遏制择校热和学区房热的根本之策。
关 明:“多校划片”招生是指将一所强校与弱校相邻的片区内生源,通过电脑派位的方法,分配到相应的学校。采取这种办法可让原本属于弱校片区内的学生有了上强校的可能,购买了学区房的也不一定能上强校,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为择校热、学区房热降温。择校热、学区房热的现象主要是由教育资源不均衡原因导致的,我省各地城市的情况不同,对于淮北市来说,我认为“多校划片”的办法并不可取。
丁文进:实施“多校划片”,一定程度上会给择校热降温。一个小区对应多所中小学,只要家长和社会监督到位,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操作规范,采用电脑派号等方式,家长未必能选中自己心仪的学校。但“多校划片”或许会带来新的择学区热,一个区域内学校办学实力差距不大,且办学水平都很高,势必会令这个学区内的房屋更为抢手,如在成熟的老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比较集中,很有可能会出现学区热。
问题2
此项新政在我省能否实施?真要落地,需要具备哪些基础条件
方 敏:任何一项政策都有它的适应性,“一刀切”的模式是不科学的,“多校划片”政策也如此。因此,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解决择校问题、解决学区房过热问题的“土政策”。不可否认,符合“大政策”的“土政策”往往“有奇效”。
聂泽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多校划片”入学,必须有配套措施。一是加强监督职能,在学区内公开、透明配置学位。二是必须调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切实缩小学区与学区之间和学区内学校间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差距,从根本上改革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三是要加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促进教育资源平衡配置。四是师资力量要均衡。学区内学校校干部、教师可自由流动(交流)。实现无校籍管理或建立校际间联盟或建立集团校,促进校际间管理者、教师,以及硬件设施的均衡配置。
李宜江:这一新政在我看来,可以在我省实施,但需要具备如下基础条件:一是对已购学区房的家长要妥善处理好学区房与就近入学的关系。二是加大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避免家长过于集中选择少数热点小学或者初级中学,从而引发新的矛盾。三是按照有利于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方向,完善区域内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四是“多校划片”政策的实施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关 明:淮北市城区面积较小,所谓的强校并不多,且强校与弱校之间的距离较远,如果实行“多校划片”,对生源随机派位,就可能出现学生上学的路程较远,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给学生的安全带来风险。如将第二中学、第四中学、梅苑中学实行“多校划片”,就有可能出现家住步行街的学生到第四中学上学,学生要穿越十多条街道,这其间没有公交车,一个单程步行就要走40分钟,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不便。
丁文进:实施“多校划片”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入学的交通问题,划学区后,学生入学的学校不一定是离家最近的,交通问题摆在首位,需要有公交线路,保证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其次需要解决学生中午在校就餐问题,中午时间较短,如果学生回家吃午饭时间上紧张,学生无法午休,而目前能为学生提供午餐的小学并不多。
问题3
结合我省实际,目前遏制择校热和学区房热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方 敏:安庆市为解决择校热和学区房热问题,已经实施了三年的“零择校“政策。“零择校”采取的是“单校划片”,但采取电脑摇号,为愿意到优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多一份选择。同时,采取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方式,以强校带弱校,捆绑发展,降低了弱校学区内家长的购房择校冲动。高琦小学是名副其实的“名校”,而在距离这所“名校”一千米左右的地方还有一所薄弱的太平寺小学。今年秋季学期,高琦小学与太平寺小学组建成立高琦小学教育联盟,以高琦小学为龙头,两所学校分别为教育联盟内的一个校区,采用“一套班子,两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管理模式,两校变“单打独斗”为“联手共进”,进行了深度融合,促进了均衡发展。同时,安庆市为解决学区房过热问题,对部分学区实行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同一套住房只能解决一个孩子上学(政策性二孩除外),有效解决了学区房倒手过快的问题。
聂泽学:推行共同发展学区。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相对均衡的实际,将城区数所小学和对口初级中学组成一个共同发展学区,实施学区内校长、教师的合理交流。学区内小学招生视生源分布情况按就近、合理、公平原则进行统筹,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当年生源较多学校服务区内设置两校公共缓冲区域,对该区域内学生按学生家长意愿进行调剂,如果学生报名人数过多,应公开、公平地进行随机派位,使共同发展学区内各小学的班额相近。
李宜江:目前,一是从长远看,各地要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打造更多优质学校、特色学校,使得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从近期看,各地应结合实际,采取诸如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名校集团化办学,名师在线课堂等多种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
关 明:淮北市自2013年以来,严格控制择校现象,从市级领导到主管部门的领导,任何人不打招呼、不写条子,严格按照“免试,就近,划片”的政策招生,每校只招学区内的学生,保证弱校学区内的优质生源不流失。通过近三年的努力,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弱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很多薄弱校已经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因此,就淮北市而言,只要坚持原来学区的划分,学校把好招生关,教育局把好审查关,让每所学校都有优质生源,淮北市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就会逐渐缩小差距,逐步走向均衡。
丁文进:出现择校热和学区房热根源是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和渴望,如果家门口的学校都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家长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每一所学校的办学品质,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每一所学校都能提供优质教育、都能让学生健康、快乐、充分发展,才是解决择校热的最佳办法。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学校之间的硬件设施差距不大,差距会体现在教师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上,提升教师的师德师能,让每一位教师都成长为家长满意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源所在。试想,家门口的学校教师敬业、优秀,学生喜欢,社会认可,学校办学有特色,家长何必再去花高价买学区房。合肥市正在推进的义务教育“三大提升工程”,就是促进合肥市学校优质、均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杨勇、程榕娟、韦玉柏、特约记者于金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