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并不是简单做加减
04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9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92期  下一期
撤并不是简单做加减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讯员 张业厚 本报记者 韦玉柏  发布日期:2015-12-23 14:59:18

学校布局调整让全椒教育更均衡更优质

  学校布点分散、学生少、规模小、条件差、效益低等一直是困扰全椒教育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提高办学效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调整学校布局是大势所趋。自古崇文重教的全椒,面对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循序推进,资源整合,走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布局调整之路。 

村委会主任为学校撤并点赞 

  时超,全椒县西王乡管坝村民委员会主任。对于学校的布局调整,他有话要说。
  “九年前,在乡镇布局调整时,原管坝乡被撤,并入了西王乡,当时真的想不通,去年教育布局调整时,很担心这里的学校被撤掉,令人欣喜的是不但没撤反而扩建了,还将隆兴中学并了过来,真的没想到,没想到。” 说这话的时超像个兴奋的孩子。
   时超说的扩建,指的是在布局调整中,将原管坝初级中学与小学合并,并将隆兴中学并入到一起,更名为管坝民族学校,新校址设在原来的管坝小学。目前,该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拥有学生441人。
  “当初在学校布局调整时,各级领导多次来实地考察,充分考虑管坝是回民居住地等因素,因地制宜,没有一刀切”。管坝民族学校校长许朝斌介绍,这里离县城四十多千米, 原来就是两个小乡合并的,居住的回民一千两百多人,上学的回民孩子就有一百一十多个,学校保留下来后,政府投入了四百多万元,新征地十多亩,盖了教学大楼,添置了九个功能室,还建造了食堂和塑胶跑道,整个校园焕然一新。
  “满意,很满意。”和许多村民一样,时超逢人就夸赞学校的布局调整搞得好。
  “教育的布局调整搞得好不好,不能自己说,要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来评价”。全椒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守江说,学校的撤并不是简单做加减,必须把群众满意放在第一位。
  张勤,全椒县二郎口镇党委委员,分管教育,也是县政协委员。她对全椒县的教育布局调整中遇到的难点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她说,一开始宣传学校要撤并,老百姓大都不适应,许多人有抵制情绪,并到镇里、县里去上访。没办法,包括学校和教育局领导就陪着上访,并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撤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同时,带领他们去新建的学校实地查看学生吃的、住的、学的、玩的等各个方面。六百多个孩子,最后全都满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周全。

少年宫成为留守儿童乐园

  车离全椒县城十多分钟,穿过一片农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幢幢崭新的楼宇映入眼帘,“城东小学乡村少年宫”几个大字分外夺目。走进去,从一楼至三楼,全校学生们正忙着剪纸、刺绣、书法、绘画、象棋、舞蹈、古筝、乒乓球、计算机等,一招一式像模像样,教的上心,学的认真。
  “这些活动课每天都安排,放学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都是由本校有专长的教师指导,不收学生一分钱”。该校校长钟宝松介绍,最初部分家长对此不理解,认为不务正业,影响孩子学习,抵制情绪强烈,多次召开家长会并带领家长现场观摩后,都改变了看法。“少年宫的兴趣活动真的让学生更爱学习”。
  王建,家住全椒县西王镇,非常偏远,一直在城里务工的他很想把孩子带到身边上学。在仔细考量后,他把孩子送到了新建的城东小学。
  “不为别的,那里的少年宫特别好,孩子很喜欢”。 王建告诉记者,今年上六年级的儿子,以前在乡下随爷爷、奶奶,就喜欢看电视、打游戏,自转入城东小学后,报了象棋兴趣班,并喜欢上了篮球,学习更专心了。同时,因为工作忙,难于顾及孩子的课外学习,少年宫解决了这一后顾之忧。
  王建的话代表了许多孩子家长的心声。作为该县教育布局调整中迁址重建的学校,因离原来的老校区更远,面积虽多了37.6亩,学生却比先前少了一半,但最近两年学生数正逐年递增。
  “这离不开少年宫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它已成为学生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的乐园”。钟宝松告诉记者,除了少年宫开设的16门活动课吸引人,学校还为路途较远的学生配备了两辆校车,每天分四条线,并有专职的教师跟车随行。另外,还为家远的学生提供午餐,并安排值日教师值班,中午统一组织观看爱国影片。
  和城东小学一样,六镇镇明德小学乡村少年宫每天都是对学生开放的,学生吃过饭后可以在那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下棋、跳舞、打球、做手工、绘画、阅读都可以,学生的业余生活非常丰富。目前,在该县撤并或新建的学校中,已建有10个乡村少年宫,开展的“特色大课间”、“阳光星期六”、“特色活动课”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据悉,到2016年,乡村少年宫将做到全覆盖。

“大鼻子”校车让上下学无忧

  六镇镇明德小学是布局调整中得以保留的学校。2004年,该镇共有四所中心小学,下辖近20个村小学及教学点,小学全部在校学生数高达4000人;到了2011年,虽四所中心学校得到了保留,但原来的近20个村小学及教学点保留下来9个,且大多由原来的完全小学转化成只招收低年级学生的小学教学点,在校学生数不到2000人,其中近80%的学生在中心校就读。
  走在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从崭新的教学楼里传出来,色彩斑斓的乡村少年宫前展示着学生们的美术作品和手工艺品,走廊的文化墙上张贴着名人名言及常见的礼貌用语,很难想象,三年前这所学校的教学楼只是一排瓦房,简易的教具,泥泞的操场,一切都显得落后破旧。校长袁德武说,这些年得益于布局调整,学校被保留后,县政府集中资金加以改建,学校的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有了窗明几净的教学楼,还建起了乡村少年宫和教师周转房,到今年底,学校的标准化操场也将投入使用。
  校园的一角,一辆黄色的“大鼻子”校车格外引人注目。“在没有布局调整之前,中心学校和村小学的教育覆盖半径一般不超过两千米。布局调整后,中心学校的覆盖半径最少达到六千米,学生上下学确实有点远”。袁德武说,学生上下学行路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一个农村家庭的幸福,可谓关系重大。为了解决学生上下学路途远的问题,县政府按照学校需求为学校配备了一辆校车,每天安排两名教师,一名教师跟车接送学生,另一名教师看管候车学生。
  “全校352名学生,有48名学生需要乘坐校车,所需费用政府补贴一些、学生家长掏一些,多方分担费用。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往返安全,又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既明确了责任,又减轻了学校和教师的精神负担”。袁德武说,在没有校车之前,很多离校较远的学生都是由爷爷、奶奶骑三轮车送到学校,遇上刮风下雨天,既不安全也不方便。有了校车后,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问题就不用担心了。
  截至目前,县政府已投入一千多万元购入校车四十多辆,开通了77条线路。校车运行后,政府每年约投入五百多万元,解决了近两千多名小学生安全上下学问题。
  在该校,除了校车,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食堂也是一百个满意。今年74岁的许爷爷的孙子在该校读四年级,曾多次去学校食堂看过。“每天午餐基本上都是一荤一素一汤,孩子放学后都能吃上热饭,虽然一顿收四元钱,但学校每年有补助,在校吃饭基本不花钱。”说到这,许爷爷笑得合不拢嘴。
  袁德武说,偏远教学点的学生并入后,为了解决学生吃饭问题,学校建起了能够容纳100人吃饭的食堂,为了保证午餐质量和费用,学校不给社会人士承包,安排那些因学校撤并富余出来、年纪较长的教师在食堂帮忙,尽量让学生吃得好、吃得放心。

整合资源解决质与量

  傅霞,全椒县江海小学校长,滁州市十佳名校长,特级教师,她原是县实验小学校长。五年前,她带着实验小学四名教师到县城南部的经庄小学。历经五年,随着县城南扩,在学校的布局调整中,原来的村小学已然演变成该县最大的小学,目前在校生三千六百余人,如今的江海小学已成为县城的又一所品牌学校。
  “品牌的力量是无穷的,傅霞校长就是一面旗帜”。彭守江直言,在一片荒地上,她真的创造出了第二个实验小学,这就是名校长、名牌学校效应,今后一定要发挥这些品牌校长和学校的榜样作用,并最终形成一批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来。
  彭守江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学生涌进县城,城区老校饱和后,迫切需要开发新城区,建立新学校,而一所新学校的成长,校长和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整合布局调整后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周树林,原来是界首小学语文教师。布局调整后,调入城东小学,现负责学校校车的安全运营工作。“在界首小学工作了25年,一听说要撤并,很难舍,也不平衡,可这就是大趋势,那里三十多个教师只教四十多个学生,很难。现在到了新学校,有了新职责,很满意现在的状态。” 周树林说。
  周树林的情况具有代表性。许多学校布局调整后,教师哪里去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是许多教师无事干,另一方面是许多工作无人干。“撤并后的农村学校教师富余,扩建和新建后的学校急需补充新教师,通过走教、顶岗等方式,可以实现师资的互补”。彭守江说,随着农村学校撤并步伐加快,县教育体育局加强对城乡教育的统筹,积极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教师资源整合工作,根据教学需要,一部分撤并学校教师进城顶岗支教,一部分教师调入其他农村学校,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学校有年轻的优秀骨干教师。近四年,全县共招聘教师362名,为全县教师队伍及时补充了新鲜血液。
  同时,为了留住农村教师,该县财政每年加大对教师周转房建设的投入,着力解决教师的住宿问题。为激励边远地区和山区教师,该县财政对农村教师给予70元~100元不等的艰苦津贴和每年2000元至5000元的生活补贴,着力提高他们的待遇,鼓励年轻教师、优秀教师扎根农村。
   “都说安居乐业,教师们有了住宿的地方,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安心留在教学一线”。袁德武说,2012年,县财政拨付64万在该校盖起了教师周转房,学校新招进来的年轻教师明显比以前稳定的多。
  彭守江还透露,将在今年过年前解决经年积压的教师岗编不一的弊端,真正让教师们安心乐教。
      □本版配文图片由本报记者晓君摄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