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的突围之路在脚下 公开入学信息应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山寨”报纸? 希望小学来了“圣诞老人”爱迪生奶酪酸奶公益出发
02版:教育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92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92期  下一期
公开入学信息应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宿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许艳丽 发布日期:2015-12-23 14:50:38

   据媒体报道,因为公办学校入学信息没有公开,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被告上法庭。原告称,招生信息属于政府信息,不公开招生信息,就会产生招生腐败。被告称,入学信息是个人隐私,原告无权获取,也不能依法公开。
   诚然,入学信息是学生的个人隐私,但是,保护学生隐私并不等于不公开学校招生信息。事实上,学校的招生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公众行为行为,只有充分做到公开、公正,将招生的全过程透明处置,才能保障杜绝暗箱操作及人性因素的发生。特别是对于学区外学生录取,哪些学生能够录取,录取的理由到底是什么?是否存在腐败性因素,学校应当给予合理的解释,而公众应当具有一定的知情权。不然,学校自说自话,教育主管部门以隐私为由,全面封锁学生入学信息,只能进一步增加公众对招生公平制度的质疑,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与麻烦。
   做到信息对称,公开招生信息,是彰显公平的重要体现,这是大势所趋,只不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公开、公开的方式是什么?如何既体现招生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又能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从而充分保护双方的利益才是问题的根本。
   其实,公众之所以要求公开学校招生信息,归根结底在于对学校招生制度的不信任,这说明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招生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漏洞,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存在着质疑的环节。对此,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敢于自我革命,彻底铲除手中的权力与利益,充分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尽可能满足教育的公平需要,在招生过程中,切实做到过程全公开、全透明,用实际行动化解家长的不信任,用科学严谨的招生制度回应公众的质疑。这需要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不懈努力。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