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禾泉 找到返璞归真感 云雾缭绕的石老师 《读经记之〈庄子〉》—— 秦佚哭丧 若不能心甘情愿不如孤独到底
08版:风华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8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8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在禾泉 找到返璞归真感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一 鸣 发布日期:2015-12-18 15:12:44

  蚌埠市郊的禾泉农庄,如今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可在一个月前知道它原于朋友的微信。那天在微信圈里看到好友发了张照片,是一块蓝底白红两色的扎染花布。我对扎染一向是情有独钟,便问这块布哪来的,好友说他们最近去了禾泉农庄,那儿有扎染房,就亲手染了一块,发到了微信上。知道这个信息,我便在微信里联系好友,表示如有机会再去约上我,去看看那里的扎染房,亲手染上一块,过把瘾。
  不到一个月,好友董静给我发微信,约一帮女作家去禾泉,于是有了对禾泉的深切感受。
  在禾泉,有风景秀丽的田野气息,比如深秋里铺满金黄色树叶的银杏大道,石榴园还在绽开红彤彤的对你微笑的石榴;秋风中错落有致、有着生命力的枯荷在风中揺弋,以及刚刚从地里挖出的大红芋;一群群山鸡欢快地在石榴园里欢唱,一只只大白鹅摇晃着身子悠闲地叫着,还有秋季刚收获几十千克重的金黄色硕大南瓜;更让我们意外的是还有一群可爱、欢快的小黑猪,在林间的小道上你追我赶地赛跑……所有的这一切,让生活在喧闹与有污染的城市是绝对看不到的。
  农庄我去过不少,可禾泉是我见过最好的农庄。创建于2001年,说到蔣庄主,还真是位儒雅的文人,这一点你从禾泉的微信就可以了解到,庄主的散文功底极好,比如他的文章“那缕梧桐阳光”。
  蒋保安庄主,说起来还真与我们青年报有缘。这位长得高大、如北方男人的他很健谈,潇洒、极具魅力。20世纪90年代初,他是蚌埠市轻工业系统的团委书记,在他领导下的轻工业系统共青团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可以说是一个极有可能在仕途上有发展的年轻人,本报专门采访过他,上过报纸的头条,后来不久竟甩掉了铁饭碗,辞职下海,后来办起了禾泉农庄。
  在禾泉,让我找到返璞归真感觉的是农庄里一排排的作坊,比如工艺酿酒坊、陶艺坊、香油坊、烘焙坊、造纸坊、还有扎染坊,且不说这么多作坊,说到这里的文化氛围那就更有特色,国学、音乐、书法、绘画、拓展训练,一切都从娃娃们抓起;农庄的一切,无论形式与内容已远远地超出了它的范围,每到周末,农庄更是异常的热闹,有来学国学的娃娃,有写生的大中专学生,还有各地来此度假的人们,更有当成公园感受生活的百姓……
在我们参观的香油坊,看见了一口口大锅装满了香飘四溢的芝麻浆。据说已经到了最后的工序,工人只要将锅里的芝麻浆不停地摇晃,就可以将麻油浮在芝麻浆上,然后用勺子舀出装入瓶中。农庄还有个木榨油坊,清代的木榨让我们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我们几个女性一起拿起长木试着操作一下,可根本就打不动,看来这等活并不轻松。
  扎染坊是我到禾泉的动力,走进去果然名不虚传。偌大的染坊里挂着各种各样的扎染,有青花布炫染出的各式小花,染香衣角;有民族风情,西南风景的丛林围巾,还有带有小象的台布;更有风格不一的各式扎染手巾、手机挂套等;每一款都古朴,素雅、斑斓、璀璨,甚是喜爱。
  接下来做扎染更有趣,扎染房里的小杨师傅是安徽财经大学艺术系的,很有艺术范儿。她将我们召集在小木桌周围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小木桌上藤编的盒子里摆满了各种做扎染的工具,石头、各式各样的木棍、木夹、竹篾、橡皮筋……我没等小杨师傅说完,就拿起一个手绢扎起来,我将一块小石子包裹在它的中心,再用橡皮筋不停地缠绕,在手绢的四角扎上不同的石块与木夹,其中一个还是红色的木夹,真的是好不容易将它们都捏在一起,在送给小杨师傅检查准备下锅时,她说“你这样挤在一起的花型太古板,出来不好看,可以再改改”。说着,她用橡皮筋将我原来扎的又拧出了许多折子,然后放入湛蓝色的扎染锅中。不到10分钟,作品出来了,当打开它放入凉水中冲洗时,犹如一朵花在蓝色的湖中层层荡漾一样散开,至于手绢的四角更是变幻般的美丽,红色的木夹给作品添了一末红,那真叫一个美,因为是第一个出锅,同行的朋友一致叫好。
  扎染时光,是我的心愿,想想在20个世纪90年代,我到深圳出差,在深圳民族文化村花了两百多元买了一件扎染的衣服,那时的两百多元可是我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啊,时至今日,那件衣服我仍是喜爱。
  在禾泉,我过了一把扎染瘾,我希望未来还去那里,带着一条白色丝巾,将它染成五彩缤纷的颜色,在那里返璞归真地好好品味生活。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