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8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87期  下一期
课改让乡村学生如鱼得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杨益军等 发布日期:2015-12-16 15:16:39

来自阜南县段郢乡中心学校课改报道

□本报记者  杨益军
  特约记者  肖  标  牛桂芹

  一向寂然无声的阜南县段郢乡中心学校课改近年来骤然发力,声名大振,“六步三查”高效课堂模式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找到了课堂教学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
  “六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如鱼得水
  本报记者日前在段郢乡中心学校采访时看到:学校所有教室的课桌全部打破了传统的摆放模式,分别为八人一组围着几张拼在一块的课桌。记者到七(1)班教室,英语教师宋敏正在执教一节听说课《家庭成员的称呼》。宋敏在课堂导入时首先播放了一个配乐短片《come and see my family》,活泼可爱的画面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随后,宋敏让学生们猜猜通过短片,这节课我们会学习什么内容,教室里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宋敏适时把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呈现在大屏幕上,请学生设相自己是这个全家福中的一员用英语向同学们介绍,几位学生代表小组争相展示,点评之后课堂氛围越发活跃。为达到这堂课的情感教学目标,宋敏在大屏幕播放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爸爸妈妈,我爱你》后,要求学生谈论各自的感受,大家接过话题争先恐后抒发着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的思维此时此刻都在跃动着,各小组踊跃发言,记分牌上的加分你追我赶。一位学生动情地对大家说:“今天回家,我一定要勇敢而真切地对爸爸妈妈说,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记者看到,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们依然意犹未尽。宋敏的这堂课始终以学生主体,设置引发学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检测环节可以看出,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不知不觉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实现了学生掌握重点句型和短语的教学目的。”宋老师告诉本报记者,“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样的氛围很难会有哪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大家都在积极表现,尽力为各自的小组争光,他们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人。”
  该校校长杨经林对记者说,宋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该校“六步三查”高效课堂模式,“六步”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六个基本步骤,“三查”指课堂上关键性三次学情调查,归根结底链接到达标检测中强调的中考真题训练。
  “段郢乡中心学校的课堂教学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效构建知识系统,教师随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看学生是否入境入神,真正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让学生在评价中体现成功的喜悦。”阜南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周培远对记者说,“段郢乡中心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之所以搞得风生水起,与校长杨经林多年的课改探索和校长执行力密切相关。”
课改的成功推手杨经林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背后必有一位好校长。这句话在杨经林身上再次得到了验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阜阳教育学院毕业的杨经林扎根乡村教育30年,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先后担任地城中学校长、地城镇教育办公室领导、老观中心学校校长,走到哪里,他就会在哪里留下闪光的足迹。2009年,杨经林走马上任于集中心学校校长,时值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向纵深推进之际。
  拥有13个教学班的于集中心学校,60%以上为留守儿童,学困生较多。传统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讲解,数年如一日的满堂灌,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时常无事生非,逃学玩游戏的、打架斗殴的屡见不鲜。这样的现状让杨经林当时横下心来义无反顾实行课改,推出了适合学情的“五步连环法”:第一步为学案导学,教师把新课导学案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导学案目标完成对新课的预习;第二步合作交流,学生在教师导入后,有10分钟的合作交流学习,完成对新课的理解;第三步为展示评价,分组讨论后,由小组负责讲解,不同小组之间相互展示、竞争,教师及时点评;第四步拓展延伸,在学好教材、立足课堂的基础上,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发挥学生想象能力,以实现学习上质的飞跃;第五步为测评总结,教师根据本节知识点设计题目,当堂训练,并对训练情况及本节内容进行总结。
  刚推行课改时,教师和学生一时不太适应,但很快大家就尝到了课改的甜头。全校学习风气很快得到了转变,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纪律观念强了,成绩也跟着上去了。曾长期在全县谷底徘徊多年的于集中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获得大面积丰收,中考成绩和综合考评在全县同类学校位居第二,记者曾前往于集中心学校采访并于2014年2月19日以“一所薄弱学校的课改突围”为题在本报整版推出该校课改报道。
  2014年9月,杨经林肩负重托到了更为薄弱的段郢中心学校。组织上把他从于集调到段郢,很明显期待着于集的课改经验能够在段郢生根、开花、结果。
  “有了于集中心学校的课改探索,我对段郢中心学校的课改充满信心,于集中心学校的课改经验值得引进,但必须结合这里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优化做法。”杨经林对记者说,“在‘五步连环法’的基础上,着力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实施‘六步三查’,‘导学案’除了学校宏观的‘导学案’和各学科‘导学案’外,每个教师必须有个人的‘导学案’模式。”
  “在学校宏观模、学科模的大前提下,对每个教师的个人模不做硬性规定,目的是让教师的个人模更适合自己的教学,对学生更有针对性,更加充分地挖掘教师自身的教学潜能。”该校课改办公室主任张冠德对记者如是说。
  “六步三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以前的满堂灌课堂死气沉沉,现在好了,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为小组争光,精彩的课堂生成随时可见”。该校课改办公室副主任、八年级语文教师郑金林对记者说,以前只知道教学相长是什么意思,现在深刻体会了什么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郑金林举例说,上《阿长与山海经》一课,阿长教导鲁迅繁琐的礼节,鲁迅不耐烦,“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以前上到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答案常常十分简单,现在上到这里的时候,课堂十分活跃,有学生说这是迷信,马上就会有学生指出,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不能去是有道理的,岂止是迷信,因为死人身上可能有病毒,外人去了可能会被传染;生了孩子的屋子外人进去了会把细菌带进去,刚生下的孩子经不起细菌的侵扰。这样的课堂生成在课改以前是很难出现的。
  “课改之后变化最大的是学生敢说敢讲、敢于展示自己的风采,胆子变大了,性格比以前活泼了。”七年级语文教师刘德明对记者说,“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许多留守儿童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得到了校正,以前喜欢玩游戏的学生现在已开始远离网吧,注意力已转移到学习上去了。”
  “以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做些小动作,现在课堂上必须百分之百集中精力,因为时刻要想着为小组争光。”八年级学生邓成伟对记者说,“课堂上由于各小组积极展示自己的思考,无形中拓宽了每个学生的思路,如几个三角形在一起求一个角的度数,由于大家相互启发,不仅可以用对顶角、同旁内角、同锐角求,还可以用角平分线、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结合在一起求,以前只知道一种方法,现在可以掌握多种方法。”
  “我以前当众发言时感到很紧张,甚至有点结结巴巴,课改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当众发言,现在我胆子变大了,语言表达更加流畅了。”八年级学生王敬帅自信地对记者说,“我原来只是中等偏下的学习成绩,课改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我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感,现在的成绩已跃居全班前五名。”
                □本版配文图片由袁树春摄

 校长杨经林和学生交流课改体会
 七(1)班英语教师宋敏执教时情景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