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的突围之路 全国优秀中职毕业生来肥分享青春故事 古稀老人用十年架起教育援藏的桥梁
04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8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87期  下一期
古稀老人用十年架起教育援藏的桥梁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15-12-16 15:15:36

  10年前,合肥市退休老人许勤国为了去西藏旅游,慕名去合肥市第35中学西藏班学习藏语,却因此与教育援藏结下不解之缘。10年来,他在对口援藏干部和西藏班“汉族爸爸”(35中西藏班教师)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仅为来我省求学的西藏娃们提供各种便利,更是努力帮助他们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他成了学生们眼里最可亲、最时髦的“许爷爷”。
  如今,已是75岁的许勤国身体很硬朗,说起这10年里自己教育援藏的故事,他更是思维清晰,言语间满是道不尽的欣慰。
  时间回到2006年,退休已有六年的许勤国筹划着去西藏来一场朝圣之旅,动身之前,他去了合肥市第35中学西藏班,跟随那里的藏语教师学习。次年,他如愿去了西藏,一路上藏族同胞对自己帮助有加,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旅途结束后,许勤国决定为藏族人民做些什么,而教育援藏是他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后来我就又去了35中西藏班,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以及西藏之旅的那些切身感受,与班上的西藏学生交流得很开心”。许勤国笑着说,他很喜欢和藏族学生在一起的感觉。之后的每个月,他都会去个三五趟,每次都是挑周六、周日过去,陪学生打篮球、辅导他们学习、与他们聊天,“这些孩子大多数十几岁就离开家了,非常渴望被关心、被倾听,他们有时候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不一定会及时告诉老师,但都愿意和我说,我知道后再告诉学校和班主任,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帮助”。就这样,时间久了,这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接纳了这位热情的老爷爷。
  随着交流的增多,许勤国开始为这群学生毕业后的去处操起心来。藏族学生经过内地学校培养,初中毕业后都回到西藏原选送的拉萨和山南、那曲、林芝、昌都、阿里、日喀则等地区参加中考。虽然西藏在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的帮助支持下,各项事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有的地区因基础差,起步晚,偶尔出现少数父母在孩子初中毕业后不愿再供其上学的现象。因为这个现象,大多是个案,不很普遍,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许勤国是个细心的人,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同安徽省、湖南省、上海市对口的措美县、桑日县、江孜县援藏干部一起,积极促成学生完成高中学业,让他们学成回藏后,成为建设家乡、繁荣西藏的有用人才。
  2011年,许勤国和35中教师赵峰,以及上海市选派援藏江孜县委张伟书记共同帮助该校2007级2班学生拉巴战堆,让其到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上高中(2014年,拉巴战堆已考上上海复旦大学);2012年,许勤国和校团委书记谢超,以及湖南省岳阳市选派援藏桑日县委书记余勇良,帮助2008级1班学生洛桑罗布顺利到天津市第七中学高中部就读……
  从事了大半辈子自动化系统工程的许勤国一直认为,教育援藏同样是一件系统性的工作。为此,他始终奔波在路上,为教育援藏争取各个部门的支持,努力为藏族娃们营造一个快乐、舒适的学习环境,践行着教育援藏的神圣使命。

 许勤国与合肥35中西藏班学生合影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