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的突围之路 全国优秀中职毕业生来肥分享青春故事 古稀老人用十年架起教育援藏的桥梁
04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87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87期  下一期
农村中学的突围之路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15-12-16 15:14:02

  12月11日,离2016年省美术专业课统考还有两天时间。晚上11时,明光市管店中学五楼画室的灯还亮着,四十多个学生在各自的画板前画个不停。政教处主任程本才来回巡视了几趟,反复叮嘱学生早点回去休息,但起身离开的寥寥无几。
  “以前学生上学看不到希望,现在有了方向、有了希望,才会这么刻苦。”程本才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中学的发展岌岌可危,这所距离明光市区仅20千米的农村中学所受冲击尤为严重:学生流失严重,教师频频跳槽,学校处境急转直下,师生一度看不到希望。
  从2005年开始,学校不断摸索,转型走艺体特色化教育道路,历经10年的变革,学校逐渐突围成功,生源流失现象得到扼制,校园重现生机。
  一
  走在管店中学校园,粉墙黛瓦红廊柱,随处可见具有年代特色的标语、高大粗圆的松柏,无不透露出这所校园的厚重与悠久。
  “1952年建校,因为京沪铁路和104国道的穿过,交通便利,周边乡镇的孩子都被送到这来上学”。在这所学校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副校长樊进玉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发展很辉煌,教学质量数一数二,可谓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到2003年,学校办学一度逼近明光中学,面向全市招生,在校生规模达到两千六百多人,成了学校历史上最顶峰时期。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管店镇及周边的村民开始进城务工、买房,生源随之锐减。“这儿距离明光市只有20千米,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市区读书,招生一年不如一年,教师也开始往城里考,原先120多名教师,最后只剩80名左右。”樊进玉感慨道。
  与此同时,明光市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的迅速发展,也给了管店中学当头一棒,学校招生从第二梯队滑到第三梯队。面临着内忧外患,所有的管中人开始寻思着改革,筹划着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二
  “不是说精英教育不好,有条件肯定要发展,但不能让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做精英教育的牺牲品,这不公平,学校应该为这类学生打造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案”。校长姚刚说,综合考虑后,学校决定打差异化教学的牌——走艺体特色教育的道路。
  2005年,学校成立了该市第一个艺术班,并根据校情生情专门制定培养方案,即高一第一学期帮学生补缺补差,发现并培养艺术苗子;第二学期分班教学,在保证文化课新课进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课素养。到高三,学校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聘请一些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或研究生来指导。2008年,学校大力发展艺体教育后的第一届67名艺术考生有28名考取本科,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随后,为了让艺体教育更专业,学校不断调整办学思路,改变以往与高校或培训机构某一两个人的合作,开始与团体合作,2014年与芜湖市一所专业的美术培训学校签订长期合作,由学校进行文化课教学,由对方进行专业课教学,学校发展逐渐步入正轨,一大批中考成绩相对偏低的学生圆了大学梦:2009年61名艺术考生有24名考取本科;2010年100名艺术考生有36名考取本科。2011年121名考生有22名达本科线,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指标。
  三
  如今,在这座常住人口只有两万人的小镇上,学校拥有在校生717人,其中高中部321人、初中部396人。在姚刚看来,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学校及时地踩了一脚刹车,踩出了一番新气象。
  程本才说,现在的艺体教育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学习的兴致很高,加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成绩一年一个台阶,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姚刚的手机里保存了一张照片,是今年5月拍的,照片上一株盛开的栀子花树花团锦簇,甚是喜人。“这棵树就种在学校教学楼前,以前每次刚开出一枝,就被学生摘走了,但今年这棵树直到劳动节还是这样,没有一个学生去摘,还都自发地维护这棵树”。姚刚说,这只是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一个缩影,类似的改变还有很多。
  学校转型的关键期离不开教师的付出,为了契合学校艺体教学的特色,教师们从家带来树种,栽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为节省开支,教师买来磨具自制路牙石,自己动手翻修操场……“做的远没有收获的多”。教导处主任锁来付说,很多教师和我一样,在参与学校发展的同时,收获了很多,教师团队变得团结、和谐,在一次次走出去引进来中收获专业成长和身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