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眼睛女孩”苏明娟正名
□本报记者 晓 君
1996年2月15日(腊月廿七),刚刚进入安徽青年报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仅三个多月的我,由于在新闻战线上只是一名新兵,背上当时报社配备的一台尼康FG20相机加一个标准镜头,还有10个黑白胶卷,毅然出发前往金寨县进行希望工程专题采访,对当时希望工程培养的全国第一个大学生张宗友和希望工程最早画册上那个“大眼睛女孩”“苏逸仙”的近况进行采访报道。
上午8时,开往金寨县城的长途汽车开动了,当时没有火车,没有高速公路,汽车开了四个小时才到。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出发时还是晴空万里,等进入山区快到金寨县城时,天空突然飘起了雪花,而且越下越大。时任团金寨县委副书记陆纯在车站接到我时对我说,雪下得很大,山路都封上了,劝我是否考虑“打道回府”暂时取消采访。我当时就想,既然到达金寨县城了,就坚持吧。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陆纯时,他立即与已经回到金寨县南溪镇家里准备过年的时任团金寨县委书记张黎明电话沟通,张黎明当即拍板,陆路封路是不能走的,那就走水路吧。张黎明口中的水路就是梅山水库,从县城上船,需要在水库上航行三个多小时,到达水库那头的“上码头”,而后再与返乡回家过年的乡亲们结伴踏雪步行五六千米至南溪镇。
采访完了张宗友,我于正月初三踏雪步行十多千米山路,赶往位于山区腹地的桃岭乡张湾村,采访希望工程最早画册上那个“大眼睛女孩”“苏逸仙”的近况。
从“苏逸仙”到“苏明娟”的正名
正月初三下午,“苏逸仙”的班主任、桃岭乡张湾小学教师张丽陪同我从学校步行两三千米山路到达“苏逸仙”的家,只见一个梳着两个小辫子的普通山里小女孩正坐在家门口写寒假作业。张丽老师笑而“神秘”地介绍说:“这就是苏明娟。”啊,原来“苏逸仙”真名叫苏明娟。“当年解海龙作为中国青年报社的实习摄影记者,跑了全国很多山村学校,拍了很多孩子的图片,来到我们学校时,又照例拍了许多照片,在抓拍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苏明娟的照片后,便让苏明娟在他手上写上了名字,等到几天后回到北京,手上的字早已看不清楚,只隐约记得姓苏,当希望工程决定采用这张‘大眼睛’的照片时,解海龙便信手起了‘苏逸仙’这个名字”。“苏逸仙”这个名字也像“大眼睛”女孩的照片一样刊登在希望工程最早画册而为人们所熟知。这篇图片报道成为我从事记者以来的第一篇教育类的报道。此后,用手中的相机关注教育,记录教育的点点滴滴,成了我义不容辞的使命。
见有远客来,苏明娟立即礼貌地起身,脸上露出山里娃特有的憨厚笑容,与同样憨厚朴实的父母一起迎接客人的到来。“叔叔好。”当时的苏明娟只有12岁,是五年级小学生,她和她的父母全然不知“大眼睛女孩”的照片已经为人们熟知已有五年之久。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我为像苏明娟这样的普普通通的山里娃刻苦求学的精神所感动,当我为苏明娟一家拍完照片后,张丽用我的相机为我和苏明娟拍了张合影,这张珍贵的合影我一直保存至今。
回到报社后,我顾不得旅途的疲劳,立即钻进暗房,配药水,冲胶卷,印相,显影,水洗,定影,经过一系列流程,洗出照片,撰写好文字。1996年3月4日,《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大眼睛女孩”苏明娟近况》的专题摄影报道在本报第一版显著位置刊发,这是第一次为苏明娟正名,引起强烈反响,在本报报道一个月后,解海龙与中央电视台记者一起在时隔五年后才再度慕名赶去采访。
从“傅叔叔”到“傅大哥”
从“苏逸仙”到“苏明娟”,正名后的苏明娟一时名声大噪,全国各地的媒体纷纷涌向小小的金寨县城,其直接的后果是直接影响了苏明娟的正常学习,导致在县第一中学上学时,苏明娟成了学校唯一一个“走班”的学生,采取这种方式的目的是躲避记者的采访而维护正常的学习。在苏明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我在金寨县第一中学校园里偶然见到了苏明娟,苏明娟见到我很高兴,表达了这几年被全国媒体追着采访的烦恼……本报成为独家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报道苏明娟上大学的消息,《人民日报》予以转发。
从1996年春节的第一次为苏明娟“正名”式采访,一直到2002年苏明娟上大学前,每次去金寨县采访,苏明娟见到我时总是高兴地称呼我“傅叔叔好”。直到2002年暑期,18岁的苏明娟作为金融专业的大学生跟随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同学们一起去家乡金寨县进行社会实践,途中,苏明娟笑着对我说:“小时候喊你‘傅叔叔’,现在喊你‘傅大哥’吧。”我说:“行啊,你长大了嘛。”苏明娟向我诉说了她于1996年出名后被各种社会活动搅扰而影响学习的烦恼。于是,在《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大眼睛女孩”苏明娟近况》报道后,本报又接二连三有了后续报道:《谁来塑造这双大眼睛》、《苏明娟:我要上课》、《苏明娟长大了》、《苏明娟:未进校园先入戏》、《“大眼睛”女孩苏明娟当上了老师》、《苏明娟:从我要上学到我要上课》等,当一些媒体的记者因苏明娟为了学习拒绝采访而对其很不满时,作为本报记者的我和报社的同仁们却继续长兄式地关注着苏明娟的成长,因此成为与苏明娟一直保持深厚情谊的为数不多的媒体记者。
19年来,苏明娟每次到合肥市或去北京市经过合肥市参加希望工程的活动或者是参加会议时,安徽青年报社是她必须要来的,她已经把报社作为她在合肥市的“家”了,把报社同仁们当成是自己的亲人一般,与亲人们有着说不完的话,以至于中学时代的苏明娟“改变”了长大后当教师的愿望,而希望长大后当记者,当与报社同仁们一样有着责任感的记者。

2005年12月28日,本报创刊50周年庆祝现场,本报学生记者与本报老报人在一起。

新世纪伊始,本报《学生周刊》“编辑记者校园行”走进全省各地中学交流互动,受到中学生的热烈欢迎。

2007年7月16日,参加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论坛的全体学生记者合影。

2008年10月11日,合肥市第八中学新校区落户政务文化新区。在开学之前,本报记者与本报学生记者第一时间走进该校校园共同采风。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晓君摄
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它绝非是一纸文字、一纸版面,活动的介入,能量的传递,依靠的是新闻背后的用心、发力,方得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