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摞样报 两本证书
□铜陵县董店中学 阮胜明
在我珍藏着的所谓“干货”中,惟有《安徽青年报》给我寄的一摞样报和两本跟《安徽青年报》有着密切关联的两本证书,我是格外地看重,一没事我就把它们拿出来自我欣赏一番。在我,它们就是我和《安徽青年报》由相识到彼此结缘的佐证,更是我与《安徽青年报》共同成长的见证。
认识《安徽青年报》,说偶然又并非偶然。读高中那会,班里有一个写作高手一日把自己在《安徽青年报》上发表的文章带到班上给我们看。我们看后热血都涌到了嗓子眼上,我更是不知天高地厚地拿起笔写了一首小诗寄给了报社。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我几乎是天天跑到收发室询问有没有我的信件。左等右等,就是没有消息。终于,有一天门卫老李找到正在上晚自习的我说,你有一封信。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牛皮信封,幻想着里面一定装着我的样报。可是,信封里根本没有什么样报,取而代之的是编辑给我写的一封信。就是这封信给了我日后写作甚至创作的信心,高中毕业回家“修地球”时,我都不忘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写成文字,然后投给《安徽青年报》,并偶有“豆腐干”露脸。只是后来因为各种不可名状的原因,我一度中断了写作,《安徽青年报》在我的记忆中慢慢被淡忘……
时间到了六年前,因为工作的关系,突然有一天我接到安徽青年报社招收学生记者并在学校设立记者站的一份红头文件。我盯着看了半天,这不是我曾经最为熟悉的《安徽青年报》吗?难道我与它已经中断二十多年的前缘这一次又要续上?我立马上网查找与《安徽青年报》的相关信息。过后又赶紧按公布的要求撰写“话题讨论”稿件,于是就有了第一份样报,就有了现在这厚厚的一摞样报。
2012年底,我向报社提交了特约通讯员申请。没想到,很快就获得批准,我有了生平第一本“特约通讯员”证书。我深知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从此,我更加勤奋笔耕不辍,稿件一篇篇见诸报端。学校领导、同事都对我刮目相看。更让我感到惊喜意外的是2013年3月,我被报社评为2013年度优秀通讯员,而且铜陵市就我一个。手捧这本“含金量”很大的荣誉证书,我心中涌动地惟有对《安徽青年报》的感激与感恩。
一摞样报,两本证书,承载的是我与《安徽青年报》的一份情缘,更是我们共同成长的见证。于是,在《安徽青年报》创刊60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以一个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以一个优秀通讯员的荣誉与责任,对《安徽青年报》说一声“生日快乐”,并由衷地祝愿《安徽青年报》明天更好。
十载风雨路 一生读报情
□蒙城县马集镇袁圩小学 王 飞
光阴似水,蓦然间,《安徽青年报》已走过60年的风雨历程。她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又像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给我平淡的生活带来缕缕芬芳。
初识《安徽青年报》是我从师范学校毕业那年,父亲特地去邮局为我订了一份,他希望我多读书看报、多写作,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学教师。瞧,这份报纸朴素中带着几分华美,新颖的版式,精美的插图,隽永的文字,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恨相识太晚,我爱不释手。多年来,我一直把看过的一份份《安徽青年报》精心保存着,从未丢弃。她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闲来无事,常取出那些沉淀岁月的报纸拿出来看,如品一杯多年的老酒,令人常读常新、百看不厌、回味无穷。期间,我去了妻子所在的北方城市,在没有《安徽青年报》相伴的日子,我心里空落落的,整个人像丢了魂似的。
这些年,《安徽青年报》是一盏航灯,照亮我的写作之路。起初,我的文笔很稚嫩。于是,我仔细阅读副刊中的相关文章,深受启发。于是,我写了散文《秋天的感动》,我把生活中点滴的感动倾注笔端,反复修改后,投给该报的文学副刊“春蚕”。由于编辑工作认真,审稿速度快,竟不到一周时间,我平生的第一篇散文变成了铅字。我把这喜讯告诉同事们,大家争相阅读。年过半百的父亲戴上老花镜,捧着这篇散文反复读了好多遍,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成功的喜悦给了我写作的信心和动力。每天课余时间阅读、写稿、修改、投稿,生活忙碌而充实。如今,我已有多篇散文发表在文学副刊上。
此外,我经常关注《安徽青年报》的“教海探航”。一篇篇教学论文让我如醉如痴。不仅扩大阅读视野、陶冶情操,而且我能把学到的新型教法、学法,有效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痴心的阅读提升我的论文写作水平。记得一次我参加全国小学语文论文大赛,我眼前不禁一亮,突然来了灵感,新的课改理论似源源不断的活水奔涌而来,加上富有生机的课堂实践,创作出一篇《燕子专列》课例,获得国家级二等奖。这与关注《安徽青年报》是分不开的。
从稚气的青年时代到步入中年的我,《安徽青年报》伴我一路走来,让我收获点点欢笑和感动,给贫瘠的心灵注入生机和活力,给我的生活涂上一层靓丽的色调。在此,真诚祝愿《安徽青年报》60周年生日快乐。
我的世界因你而变
□含山中学 吴耀新
说起我与《安徽青年报》的认识,可以说是源于一次偶然,2005年时,我在学校办公室兼职做些文字工作,偶尔也写一些校园活动的稿件,有一天,突然接到《安徽青年报》记者徐立新的电话,说是要来校采访,我正纳闷,一了解才明白,原来,前一阵子我曾写过一个关于我们学校认养护绿的消息在《巢湖日报》上,徐立新看到了觉得有新闻价值,于是主动联系要过来深入采访——这足以可见安徽青年报人对校园生活的敏感、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对新闻工作的敬业。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了与《安徽青年报》的频繁交往:写稿投稿成了我的家常便饭——只要自己写了一点文字,就会立刻投去,甚至都不去考虑稿件类型是否符合。一年下来,倒也发表了好几篇——当然这主要还要归功于报社的编辑们,没有他们的热情鼓励和加工润色,生性懒惰的我咋会如此笔耕。不单是我屡屡投稿,我还鼓励学生们投稿,让他们在读报中品味生活,让他们在写作中品味精彩人生。现在,《安徽青年报》已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了,尤其是《教育周刊》,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内容多彩,有经典文化的解读,有流行文学的推荐,有美文佳作的赏析。每次,我从拿回班级报纸时,《安徽青年报》总是最抢手的,甚至有学生还自己去复印保存其中的精彩内容。现在,我所带的两个高三班的语文成绩比我刚接手时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这其中《教育周刊》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除了日常的投稿,我还积极参加安徽青年报社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行”、“校园文学社团评比”、“中学生作文擂台赛”、“教育宣传培训”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受益良多。原来,我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我省居然没有专门的教育类报刊,可自从接触了《安徽青年报》后,我的遗憾没有了,因为我发现,《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实际上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类报纸——它专业上的深广度一点都不比任何一家教育类报刊逊色。
现在,每周定期阅读《安徽青年报》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我会为它的妙笔佳作击节叫好,为它的精谈实论拍案称绝,为它的娓娓道来掩卷沉思……正是在《安徽青年报》的陪伴下,我从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逐渐走向成熟,成为略有收获的教学中坚: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教师、市名班主任……这一切,我都要感谢你——《安徽青年报》,正因为一路有你,我的教育之路才会如此稳当难忘、如此丰富多彩;正因为一路有你,我的未来之路才会更加绚丽灿烂。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程榕娟整理)

《安徽青年报·招聘会特刊》 吸引了众多大学生

每到高考季,《安徽青年报》的高招特刊备受考生和家长的青睐。
□本报记者 李 东/摄
六十年的风雨兼程,多少苦与乐、爱与痛,都化作了温馨的回忆,厚重的铅字徜徉在泛黄的纸张里,氤氤氲氲,述说着一个又一个悠扬的故事。此时此刻,那时那景,都成了一代又一代《安徽青年报》读者内心最真实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