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路419号有我一个家
04版:青春澎湃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7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75期  下一期
长江中路419号有我一个家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5-11-30 14:04:02

这里是我的大学

□靳  生
  这里是我的大学——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我在这里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拿到了安徽大学毕业证书,我在这里遇到了我的良师益友,我在这里真正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
  还记得因为老同事黄旭和傅维勤的推荐,我第一次走进那个神秘的小楼,在二楼的一间办公室里,社长韩阳看了我带来的会计证和几首发在江苏《少年文艺》和其他杂志上的小诗后,决定安排我到办公室任会计;还记得当时到我所在工厂对我进行考核的工作人员——他们后来都成了我的良师。
  仿佛是做梦一般,1992年,我从位于长江西路三里庵的一家大集体企业走进了长江中路419号。此后的很多年,我、黄旭、曹海峰、黄勇四个光棍挤在一个低矮的平房里,平房的门牌号上写着:11号。后来,我对这11号有了这样的解读:1个脑袋1支笔创天下。11号发生了多少故事,如今依然然历历在目。
  到了安徽青年报社以后,我有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真正在报纸上发新闻稿、第一次上黄山、第一次去北京学习、第一次去外省出差……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成了我生活里永远不会忘却的记忆。
  一次,合肥市对市场上的羊毛衫进行了检测,发现羊毛衫的所谓“羊毛”并非都是羊毛,许多是假冒的,我便写了篇《“羊毛”并非出在羊身上》的新闻稿,发表在《安徽青年报》报眼位置——这可是我新闻的处女作。
  一次,在香港即将回归前,合肥市潜山路小学举办以香港回归为主题的绘画比赛,我去采访回来后写了一篇《香港就要回家了》的现场见闻,韩阳看后,手把手帮我改稿,后来这篇稿子被《人民日报》采用,在一个版面的头条位置刊发——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稿件经常被《人民日报》采用。
  一次、一次……正是这一次、一次开启了我对新闻的热爱。如今,这份热爱依然不减当年。
  还记得1995年,我结婚的时候,张大锁帮我策划婚礼,傅维勤、郑期怡、王凤琴、韦慧等代表报社出席了——他们给了我许多家人的温暖。
  是啊,长江中路419号,何尝不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成长、我在这里恋爱、我在这里遇到我一生的至交……
  是的,无论我走向何处,长江中路419号——你是我永远的大学、永远的精神家园。
     (作者系《安徽青年社》原记者)

一件羽绒服
□赵德润
  1995年,我在《安徽青年报》40岁的生日前跨进长江中路419号,那几年,都市报崛起,曾经叱咤风云的《安徽青年报》正在沦为真正的行业报纸。我说“沦为”是因为安徽青年报此前的确太辉煌,而1995年,不过是正走在回归的路上。从绚烂到平淡,就有一些迷惘、一些动摇。
  冬天到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随后而来的春天。
这时候,伴随着寒冬的来临,报社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了一件羽绒服,两面皆可穿的那种,两面都印着“安徽青年报”的这几个字,是郭沫若题的,袖子可以卸下,当作羽绒背心,厚实暖和。一面是红色,一面是绿色,我想设计师是用了心思的,红和绿,正好契合了青年报的特质,热情似火又富有青春活力。
  几乎每个人都很喜欢这件生日礼物。尤其是对我这个刚跨进报社的新人,尤其是对我这个“仰慕”青年报已经很多年的崇拜者来说,这件礼物从天而降,像一串烟花,让1995年在最后的两个月里突然变得美丽起来、变得不同寻常。
  我穿着这件衣服上班,四处采访;穿着这件衣服下班,我还住在原来的单位大院里,我穿着它,到处显摆,看,我是青年报人了。1995年,我告别了工作了13年的工厂,告别了那些一直叫我“工厂小诗人”的淳朴的同事们,成为我曾经梦寐以求的青年报人。
  在合肥市一个叫神马的企业探讨国有企业改革,和沙敏去铜陵市采访白鱀豚,和社长韩阳到安庆市采访石油化工企业,和曹海峰到泗县采访一个养猪青年,在安徽青年报社两年的时间里,我得了十几个新闻奖,几乎把我这辈子能得的新闻奖全都得了。
  很多年,我一直穿着那件红绿两色的羽绒服,即使我后来到了另一家报社,我依旧喜欢穿着它在新单位里出入,是的,我来自安徽青年报,颇有点像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到了地方,仍然时刻想要告诉大家,看,我来的地方是个英雄辈出的地方。
  20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扔了,包括记忆。但是,这件羽绒服一直被我保存着,每到冬天,妻子常常把它翻出来,当作一件羽绒背心穿在身上在厨房炒菜烧饭。
  一件羽绒服,20年了,每次看见它,就会有一些红的绿的往事一起涌上来。20年了,一个人要换掉多少套衣服?唯有这件羽绒服让我发自内心地充满感激和感动。
  《安徽青年报》,生日快乐!
      (作者系《安徽青年社》原记者)

安青报小兵在京采访李克强

□韩  燕
  1994年4月,我是《安徽青年报》的一名小兵;现在的李克强总理当时是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那年4月26日,我们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安徽省经济成果展上相遇了。
  说是相遇,那是因为没有“彩排”。
  当年的4月8日是我结婚的日子,没有蜜月之旅,我被单位派送到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刚到没两周,就接到报社领导指示:安徽省经济成果展览会于4月26日在民族文化宫举行,务必采访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李克强。
  20岁出头的毛丫头此前从未接受过这样重大的采访任务,按理应该忐忑不安的,可是我没有。现在回想起来,分析原因估计就是常话说的“初生牛犊不怕虎”。
  那个年代没有普及电脑,我想要的资料没法去查,仅有的就是社长韩阳提供的:李克强是安徽人、是团干部。
  为了摸清民族文化宫的位置,我提前一天踩点,并跟已经进京的团省委副书记张学平取得联系,得知我第二天的采访获准啦。
  26日上午9时30分,安徽省经济成果展览会在鼓乐声中拉开帷幕,我跟随着团省委的进京队伍一步步接近了李克强——那个被人群簇拥的高大身影。当年的李克强只有三十多岁,一眼看上去精力充沛。当团省委的领导开口向李克强请示其是否可以接受家乡记者的采访时,我毫无怯意地跻身上前等候答复。李克强笑容可掬地将视线落在我脸上,我的眼睛里闪烁的全是渴望的目光。李克强亲切答复“可以”,我的第一个问题立即抛了出来:安徽这些年经济发展迅速,此次进京汇报成绩,您有何感想。
  “这次展览树立了不同于1991年水灾后皖人的一个美好形象——安徽人是有干劲的。”李克强的回复简洁有力,深受鼓励的我一下子进入状态,边追随李克强的脚步,一边根据场景不同转换提问,李克强逐一参观了我省布置的农业厅、科技厅等展厅,还亲自打开一台冰箱的门饶有兴致地仔细听取了解说员的介绍。
  当李克强看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模型时,他神情关注地停下脚步,详细询问了开发区的占地规模、投资规模等情况。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真的是不孚“重”望。
  边走边看,边看边聊,短暂的采访很快结束,而我还沉浸在一种激昂的情绪中,耳边一直回荡的是李克强的“安徽人是有干劲的”那句话。
  记得当天回到学校,我立即情绪饱满地将报道一气呵成,并于第二天一早送交给团省委领导带回。
  事后,我听说团省委领导告诉韩阳:这小丫头不错,一点都不怯场。
  “不怯场”这句话是表扬,更是鞭策,20多年我奋战在安徽新闻战线,一直以此鞭策自己,只有不怯场,才能亲临新闻现场,掌握事件本质。
  今年10月底,李克强以总理的身份回到合肥市,我很欣慰又有无数个新闻小兵担纲采访重任,在第一时间将总理对我省的信任传递至江淮大地。(作者系《安徽青年社》原记者)

1995年,本报创刊40周年出版的纪念特刊封面

    1991年,本报记者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组织了很有影响的战役报道。图为本报在北京举办的《洪水无情人有情》大型新闻图片展现场。


  家,就是一个栖身之所,但在长江中路419号,不尽如此,这里是“为王”的我们栖心之所。心若在,梦就在,一份报纸一个家,有我,也有万千个你和他。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