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塘的荷叶长新露菡萏复出水
03版:青春澎湃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75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75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雨花塘的荷叶长新露菡萏复出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5-11-30 13:32:46

三十年前的“私人订制”

□王佑群
  花甲之年的《安徽青年报》,永不衰老。已过天命之年的《安徽法制报》总编辑粟愿慰一说起《安徽青年报》,就要谈到过往她在上大学时,自费订阅的这份青年人独有的报纸,并赞曰:“内容丰富,适合青年人口味,该报的副刊我特别喜欢看。”
  著名作家王春江与粟愿慰不无同感。但他更多是从社会层面充实地了解《安徽青年报》的影响和在青年读者中的魅力,产生了想与安徽青年报社合作,筹办未来作家文学创作刊授部的设想。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希望文学月刊社、安徽青年报社合作联办,一方有专业作家创作实践经验为优势,一方拥有广泛青年读者的优势和编辑力量,前景充满阳光。
  经过两家充分协商,20世纪80年代,由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王春江、吴执一、袁汝学,安徽青年报社的蒋正萌、王佑群、周根苗负责的未来作家文学创作刊授部开办。并制定了一整套招生、教学辅导的方案,并决定创办教学辅导资料性的内部刊物《未来作家》,刊发学员习作、配发导师点评、约请作家介绍创作经验、传授写作技巧、解答学员疑问、提供经典赏析、交流学员心得等。从学员创作的作品中寻找不足之处,把教学辅导的知识点落在实处。对比学员习作的原稿和导师的修改稿,让启发式的辅导更具针对性。广大学员反映:“《未来作家》就是我们学员的‘大课堂’,我们从中看到了、‘听’到了导师们非常有针对性的教学讲课,收到了导师‘手把手,面对面’的教学成果。”
  首期招生不到一个月,就有五千多人报名,其数字大大出乎意料。湖南省一个县供销系统的邓湘源复印了二十份招生公告,在全县供销系统内广为张贴,结果该系统有18人报名。随之而来,学员的大量习作寄来。无论学员习作的优劣,或是来信的多少,一一分送到合作双方的作家、编辑手里,批阅指导,答疑解惑。并通过《未来作家》予以反馈。
  现在看来,这种以文学创作实践为基础的辅导理念,并相对应地用书面形式“一对一”教学和类似“私人订制”的辅导,产生了极强的针对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辅导效果、当时学员们普遍反映,这种辅导的做法让学员学到了实招,增强了写作自信。这是我在安徽青年报社时参与的一次为读者服务的记忆。《安徽青年报》是我省最老牌的报纸之一,她只要永远打好青年牌、办好青年事”,一定会青春永驻、永不衰老。
  (作者系《安徽青年报》原副总编辑)

刻骨铭心的记忆

□周根苗
  1979年2月,经由“文化大革命”中从团中央下放到我省工作的万韵、方德桓的推荐撮合,在时任合肥钢铁公司党委书记刘品三、政治部主任许太旺的大力支持下,我由合肥钢铁公司政治部调至团省委,参与《安徽青年报》的复刊筹备。
  其时,团省委的办公地点位于合肥市大西门、毗邻环城西路一个大院的三层小楼里。这幢坐北朝南的小楼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灰砖旧墙,环伺草木,院内空旷静寂,举步之间隐约可见“文化大革命”折腾的痕迹。小楼的二层、三层及从中间隔断的一层西厢均为团省委办公场所,一层东厢走廊两侧则分布着七八个单间,分别分配给调进团省委而无住房的工作人员居住,其中一间成为团省委书记杨永良的栖身之处,而我因为正值紧锣密鼓地筹办人生大事,也分得一间,从而有幸与杨永良做了邻居。
  杨永良是矿工出身,时年35岁,正值人生年富力强的黄金阶段。他时常为我们指点迷津排忧解难,帮助筹备组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从报社后勤、采编人员的配备,到内部各项机制的创建;从试刊号的版面安排,到正式复刊的具体日期;从大家的生活待遇,到家属伴侣的临时住所,他无不重视,无微不至地一一过问。在我们的眼里,他就是一位靠得住的大兄长。记得报纸复刊当年的9月22日,我在报社第一个组织了小家庭,结婚当天,在团省委二楼会议室举办了简朴的婚礼。其时,杨永良不仅出席,还作为证婚人为我们证婚,从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镌刻了无比温馨美好珍贵而又深刻的永久记忆。
  《安徽青年报》的复刊筹备始于1979年初,及至当年4月20日推出四开四版的试刊号,5月4日青年节复刊号面世,前后历时四个多月。当时,随着人员的陆续调入,连同筹备组负责人曹贵森、万韵、蒋正萌在内,总共只有十来人。在那繁忙紧张、激情迸发、忘我拼搏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每逢夜晚,筹备组那狭窄拥挤的办公室里,灯光往往彻夜通明。大家团结一心,各司其职,不分白天黑夜、不计报酬待遇地埋头工作,真正体现了以社为家无私奉献。
  《安徽青年报》复刊之际,拥有几千万人的我省除了《安徽日报》(邮发代号为25-1),再无其他正规发行的报纸。有鉴于此,《安徽青年报》面世时的邮发代号为25-2,足见《安徽青年报》当时在安徽新闻界的分量和地位。作为团省委机关报,复刊之后的《安徽青年报》坚持开门办报的理念,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针和团中央、团省委的工作中心,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和园地的优势,想方设法为千百万团员、青年服务。
  (作者系《安徽青年报》原副总编辑)

拓展服务新领域
——祝《安徽青年报》60华诞

□王中义
  我到安徽青年报社时正值复刊之初。
  怎样才能把报纸办得更好呢?当年我主持采编组工作,组织大家学习邹韬奋的新闻理念和办报经验,并于1980年8月8日成立张婉卿顾问处。顾问处一成立,就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他们来信、来访,亲切地称我们为张大姐、张大婶、张老师,向我们倾吐心里话,请求指导和帮助。仅一年时间,先后接待六百多人来访、收到三千多封来信。
  当顾问,就是对青年们提出的问题,除直接回信外,开辟“青年信箱”、“青年服务台”等专栏,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在报上开展讨论。这一年先后在报上组织了18场讨论,引导青年正确对待和处理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当公仆是指帮助青年切实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对于青年的委托,要满腔热忱地尽力去办。从治病到上电大、学缝纫、学修电视机、学炸油条等,都帮助联系、介绍。这一年,在有关单位协助下,先后举办了作文、书法、围棋比赛和音乐会、摄影美术展览等多种活动。
  当红娘,帮助青年解决婚恋问题,也是张婉卿顾问处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印发了登记表,对填好的表格分类建档,对每一个表格反复研究,对每一个要求仔细斟酌,想方设法为需要帮助的青年寻找理想的伴侣。1982年元旦,报社和团省委办公室、省青年联合会办公室联合为350对新郎、新娘举办集体婚礼,并向全省青年发出《移风俗婚事新办倡仪书》。婚礼仪式在省体育馆举行,参加仪式的有一千六百多人,省委第一书记张劲夫、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开明和团省委书记汪庆都亲临现场当证婚人。这样的规模,这样的规格,这样的影响,在当时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为此,新华社向国内外发通稿,《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登报道,省内外很多媒体都播发新闻。
  忆往昔,60年来我们闯出了一条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办报之路。这就是在努力搞好新闻传播的同时,下功夫不断拓展为读者服务的新领域。
  现在媒体的竞争很激烈,安徽青年报人在不断努力奋斗,办学生通讯社、学生记者培训班等,组织各种比赛等,不断拓展为读者服务的新领域。真是可喜可贺。祝愿《安徽青年报》乘创刊60周年的东风,更上一层楼。
   (作者系《安徽青年报》原采编组组长)

 副总编辑周根苗(中)在煤矿采风
 总编辑蒋正萌(左一)评报


  都说报纸黄了,铅字不老。不老就是神话,就是传说,就是奇迹。从洋楼巷到雨花塘,藩篱之外见真淳,唯一不变的是初心。只见雨花塘水掀波澜,荷叶又田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