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6+6”模式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 创作是一种燃烧 安徽省沉香博物馆近日在肥开馆 “互联网+”时代下的迎江教育
03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69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69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互联网+”时代下的迎江教育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通讯员 方 迪 本报记者 韦玉柏 发布日期:2015-11-18 20:33:06

(上接第一版)
  2012年,将全区六百多台老式电脑全部更新;2013年,装配“班班通”教室220间;2014年,从边远农村地区开始实施“人手一机”工程,曾获省教育厅厅长程艺点赞的华中路第一小学小红花电视台成功升级、2015年改扩建华中路第一小学多功能教室、建成人民路小学录播教室……
  目前,全区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100%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100%配备多媒体信息终端、教师人手一机配备达到100%,学生人机比达到7∶1,一条通往教育现代化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然铺就。
  如今,走进迎江区的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见到宽敞明亮的网络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教学平台,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已然成为学校最靓的装配。
  “每一间教室都成了方便、快捷的智能终端,每一台电脑都成了电子备课的实施载体”。在师生们的眼里,覆盖全校的无线网络,可以让师生们随时随地进行网络学习和交流;电子备课的全面普及,让教师们不再为案牍劳形而耽误时间,省下的精力被用于新的教学研究;“班班通”的全面装配,不仅让课堂鲜活灵动起来,也让学生们有了更多参与和展示的机会;班级博客、QQ群、校讯通、微博、微信、成长评价卡的充分利用,让局校、家校、师生之间的沟通实现了零距离。
  惠及每一名师生
  ——教育信息化应用成为教育常态风景
  “教育信息化不单是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师生应用上”。在周先为看来,只有当教育信息化惠及到每一名师生,才算真正发挥出应用功效。
  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不仅要会用,而且要用好”成为全区上下约定俗成的主要思路,为此培训被当作信息化应用首当其冲的一项任务。
  试点以来,该区有近万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培训:除了校本课程培训,还有区级及区级以上层面的培训,培训对象既有行政管理、技术骨干,也有学科教师及机房工作人员。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来,迎江区通过国家级、省(市、区)级培训及网络在线学习培训近100场,平均每人每年参加培训次数达五次之多,培训普及率100%,95%以上教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技术。这些统计的数字不仅让该区的教师们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时代里走出来,更让每一名教师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技术的领舞者。
  “现在的上课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玩转媒体的享受,不仅教师喜欢,学生们更加喜欢。”作为领舞者之一,依泽小学语文教师杨勇在谈到使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时这样认为。在现场会上,她和其他两名教师执教的信息技术特色语文课不仅将“班班通”使用得恰到好处,甚至还将学生作品发布到微博上引发家长的现场点评。
  与此同时,翻转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空中课堂……这些新名词成了该区教师常挂嘴上的热词。由此带来的直接变化则是该区信息化教育教学成果示范效应的不断扩大——
  电子备课成为该区教师们享受新技术的常态风景。最初是四照园小学、华中路第一小学等城区学校,然后是长风中心学校、罗塘中学等偏远农村学校。如今,即使在村小学,教师们也能熟练使用电子备课。
  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该区还先后引导近200位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建立“三名”网络工作室,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等活动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目前,工作室累计开展专题学习600多次,师徒结对帮扶近600人,发帖达1万多篇。
  和教师一样,学生们也成为新技术的受益者。为了推动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普及和提高,该区在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网页制作、电脑绘画,电脑编程等系列专题培训和竞赛活动。
  2014年,该区在全省率先推广Scratch软件的普及应用,让学生们在编程和动画的有机结合中,培养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近年来,该区在市信息编程比赛中蝉联冠军,三次在全省同类竞赛中获一等奖。
  更多的学生习惯地置身数字化的迎江校园,自觉享受信息化成果。无论在城区学校还是在农村学校,每一台云图书馆前,总是围着学生轻快的身影;校园电视台里,小记者们采编、剪辑越来越专业化,与之相伴的,是信息课上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幸福的微笑越来越多了。
  打造数字化校园
  ——教育信息化创新成为各校鲜明特色
  在该区整体推行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区属各校根据校情,积极创新特色亮点,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校园——数字化管理正在全方位地覆盖教育领域。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该区在课程、课堂、评价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除了华中路第一小学、第14中学等传统信息技术学校,还激发了很多原先并不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学校,也在摸索尝试中跻身数字校园行列。
  “学生成长评价系统”和“一树一课程,一景一课程”的网上绿色校本课程成为近两年来双莲寺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特色。“前者偏重于学生的电子成长记录袋功能,后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校长潮金元介绍,这两项信息技术新项目成了学校迎接上级检查和兄弟学校参观的必看点,同时也理所当然成为学校信息化特色的亮丽风景。
  健康路小学再次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优势,在学校网站上搭建了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专题平台,以大数据开拓新的评价空间。记者了解到,该平台提供了38套量表,每套量表都有不同数量的题目,通过答题,进行不同类型的心理测试。这一全新的大数据评价方式,有利于引导教师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
华中路第三小学在每个班空间建立了“道德银行”,开辟了数字德育新阵地。每位学生在美德、学业、课程、减负等五个维度的“红领巾储蓄存折”里存储“资金”的同时,其个性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位于农村的长风中学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数字化管理方式。校长朱军通过“随手拍,随手记”,建立了数字化的一师一档案。几乎每一名教师的上岗介绍信、证件照、发表的论文、开展的活动、上的公开课、参加的各类培训等各类资料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
  新建的绿地实验学校将信息化平台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如利用微信平台,在学校第二届趣课题比赛中,让更多的家长通过微信平台,对能让乒乓球稳稳地立在杯沿上的中意选手点赞投票。校长嵇玉希望随着本次现场会的召开,能让微信的应用功能在全区教育系统进一步扩大,最终令师生受益、令学校出彩,让教育变得更有生机和活力。
  正是因为有大量来自基层的低结构探索和创新,才形成了迎江教育信息化“发展快,亮点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形成了星火燎原的良好态势。对于接下来的路,周先为坦言,“‘十三五’期间,迎江教育将借着成功承办全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的契机,纵深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逐渐实现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转变,最终确保数字化资源在应用中更好地惠及所有师生”。

 高配置的微机室让孩子们学习更有精神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