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原本是网友自娱自乐的“光棍节”,近几年摇身一变,成为了全民“剁手”的“网购节”。在网上购物,足不出户就能浏览、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便捷的购物方式受到很多人的喜欢,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纷纷加入网购大军行列。网购给喜欢新鲜事物但消费能力又有限的中学生带来不少便捷。
“双十一”来了,你“淘宝”了吗
大家都“淘”点啥
望江县第二中学学生刘冉冉每次去领快递包裹时,都免不了有些兴奋。“因为很想知道买来的东西什么样,所以我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把包裹拆开”。她在初三开始了第一次网购,如今算是小小的“网购达人”了。
“我在网上经常买衣服和鞋子”。刘冉冉表示,平时都要上课,周末还需要去补习班补课,根本没有时间去逛街,所以网购服饰成为了她的首选。“网上的衣服款式多,价格也不是很贵,只要搜索几个关键词,就能找到我喜欢的衣服”。
“我还会在网上买一些文具,因为文具店的文具大家都在用,没什么特别的。网上的笔记本和其他的小文具可爱又有新意,同学经常问我是在哪儿买的,让我下次也给他带一个”。
和女生喜欢网购衣服、鞋子不同,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学生周凯经常在网上买书。“网上的书不仅品种全,而且价格便宜。我很喜欢看书,以前都是在实体书店买书,很少有折扣,平均一本都是二三十元。但是网上书店会经常做促销活动,买五六本书有时还不到100元钱”。
“我们学校的收发室每天都会有很多快递。”亳州市第三中学学生任梦茹说。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多名中学生中,有网购经历的不在少数,喜欢网购是因为网络这种方便、快捷的购物途径让人感到轻松,而且与商场相比,价格更低,能以惊喜的价格足不出户就“一网打尽”。
他们表示,零食、服装、鞋、饰品、书和文具等学习用品是他们网购的主要商品,此外还有耳机等电子产品、明星动漫周边、给手机充值,以及给同学、给爸妈的生日礼物等。相比较之下,女生购物范围更广泛,从衣服、化妆品到包包都会上网购买。男生则多选择耳机、鼠标垫等实用类的商品。
高三的陈同学曾经在网上购买过限量版的篮球鞋,因为他所在城市的商场里并没有出售这一款鞋,网购成了他唯一的选择。“因为平常学习紧张,逛街购物的时间很少,而且学生的零花钱本来就不多,网购商品价格相对便宜,省钱。”许多喜欢网购的同学有着和他一样的看法。
不过,也有一些中学生没有接触过网购。蚌埠市第五中学九年级的冯同学表示,“我没有网银,所以不能在网上付款。而且我觉得网上的商品看不见也摸不着,质量上不放心,还是在实体店买东西比较好”。
“网购达人”:借您一双慧眼
“我已经看中了一件毛衣,准备在‘双十一’的时候下单”。刘冉冉告诉记者,她现在所穿的衣服大多是在网上“淘”来的,价格不贵,穿着很合适。不过她表示,网购毕竟看不到实物,不是每次都能买到心仪的商品。
“我一般都会看商品的图片,如果图片太华丽,那它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了。只要稍微仔细看一看,就能发现有的图片上的模特很明显与现实生活不同,这样的商品我是不会选择购买的”。如今的图片处理软件十分强大,有些卖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就会让商品图片失真,导致买家收到的实物与照片中完全不符。
“看商品的评价。其他买家的评价是重要的参考,但如今刷好评的很常见,因此要看具体买家评价来辨别,如果是千人一面的好评,简单几句话来回说,这样的好评真实性就要打个问号。相反,如果买家的评价内容看上去很具体、很实际,那就应该不是刷出来的好评”。刘冉冉表示,买之前多看“买家秀”是一个好方法,因为买家拍出来的图片往往更接近商品真实的样子。
“我的同学买东西经常是看哪个销量高就买哪个,认为这么多人买了一定不会出问题,觉得它肯定很好。但我觉得销量高不一定代表商品就好,这些销量很有可能是人为刷出来的假数据。其实,可以细心地留意一下评价的数量与销量之间的差距,如果悬殊过大,就可能是虚假交易”。
刘冉冉表示,自己总结的网购技巧是在一次次的购买中“锻炼”出来的,不是每一次网购都合心意。“记得有一次我买鞋子买大了,虽然不是非常大,但是穿起来很不舒服,我就马上和卖家联系要求换货”。她的同学在遇到商品不合适或者有些质量问题的情况下,大多数会选择勉强收下,不会找商家维权或者退货,觉得有些麻烦。
“以前,我网购的时候也是这样,可是后来我发现很多东西买来以后都被‘压箱底’了,浪费了很多钱”。之后,她遇到不满意的货物时,都会及时和卖家沟通,进行退货和换货。
“很多时候,我一上购物网站就刹不住闸。上面的商品图片太吸引我了,本来什么都不需要的,浏览一次就让我对好多商品心动了,然后就控制不住购买的欲望。买回家才发现,好多东西我都不是很需要。”爱网购的小陈说,“其中很多东西都是自己不太满意的,像衣服的颜色我觉得穿上不好看就不会再穿了,买了很多笔记本只能放在家里,根本用不到。”
记者在此提醒经常网购或准备尝试的中学生,虽然现在网购流程日益完善,但是在网络上购买商品还是有一定风险的。谨防进入购物类钓鱼网站,不要轻易点击陌生人发来的购物链接,对空间、朋友圈的网络广告也要小心对待。在遇到不合理的网购经历时,要有积极的维权意识。
网购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购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足不出户可以购买到各种各样的产品。对于中学生来说,网购更是解决了没有时间逛街购物的问题,在家里或者在寝室里,点点鼠标,按按手机,不过三五天,购买的物品就穿越几个城市到了自己的手中。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网购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等待解决。
在网络购物平台,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想要购买的商品。只能依据店家发布的图片作参考。而光看图片很容易发生误差,尤其是衣服,一般都有色差,也无法知道商品材质的好坏。“上回在一家店买了一件毛衣,穿了不到两天就起球了。”“鞋还没穿多久就脱胶了。”“图片上明明是暗红色的,怎么买回来变鲜红色了。”
看不见、摸不着选购的商品就意味着不能试穿。“网购的时候,我很烦恼的就是型号问题,衣服还好,一般买了M号的都能穿的,但是鞋子很多鞋码都是不正规的,所以要么买大了要么买小了。”陶丽丽表示。
售后服务差,一些商家在产品出货后,便不再对其负责,概不退货或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货,问题解决不积极是网购的一大问题。此外,配送的速度问题。在网上所购来的物品,还要经过配送的环节,快的一两天,慢的要一个星期或更久,有时候,配送的过程还会出现一些问题。
网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但不能忽略其中的问题。在网购中,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理性消费,善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很重要的。
中学生网购大盘点
看重性价比
中学生作为异军突起的一个网络消费群体,具有很大的活跃性。虽然他们还没有收入能力,但网购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追求低价阶段,质量同样重要。就像合肥市某中学高一学生吴曦说的那样,“我们看重价格,但是也同样看重质量”。
“很多人也许会觉得中学生没有钱,网购都是看价格低的东西,价格便宜的话就买。但真的不是这样的,就我个人来讲,我会用价格来做第一个标准,网购的时候经常按价格从低到高排序。接着,我就会看各个商家的信誉,还有网友对商品的评价做第二次的筛选。最后选出有性价比的商品。” 吴曦告诉记者,“毕竟‘一分钱一分货’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只求低价,最后买了一个自己用不着的东西,岂不是更亏?”
作为网络消费者的一员,合肥市庐阳中学学生向紫云也抱着与吴曦同样的想法。“价格是首选,毕竟我们还没有经济能力,生活费都是爸爸、妈妈给的,所以会根据自己生活费的多少来网购。但是质量要有保证。网购的时候,如果价格低的但是质量很差,我就不会买。我会在价格和质量两方面都还可以的商品中选择”。
五花八门的商品
中学生喜欢网上购物是因为网络这种方便、快捷的购物途径让人感到轻松,与商场相比,网购的价格更低。而且,在家与学校两点一线忙碌于学习的中学生,外出购物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网购能让中学生以让人惊喜的价格足不出户地“网罗”所需要的一切。购买的商品五花八门成为了中学生网购的又一特点。
“衣服、鞋子、书、文具这些东西我都在网上买过。”向紫云告诉记者。中学生们购买的商品以服装和饰品为主,但也不乏护肤品、电子产品、文具,甚至包括牙膏、洗发水、纸巾等生活用品。商品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蚌埠市某中学学生李新月刚刚在网上给即将要过生日的舍友买了生日礼物。“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网上买生日礼物送给舍友,本子、围巾、公仔……看到合适的一点鼠标就可以买了。”李新月对记者说,“之前,我们只能逛逛学校门口的几家精品店或者文具店,可以选择的东西很少。”
频率逐渐增加
中学生网购的频率因人而异,女生的次数略多,基本上平均一周一次。他们的网购费用多半来自父母给的零花钱,可以自由支配,只要花得不太过分,家长并不过多干涉。一些中学生表示,现在他们网购的费用几乎占到零花钱的50%~60%,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因为他们发现中午饭也可以网上订餐了。
“学校的食堂已经吃腻了。”巢湖市某中学高二学生许铭笑着对记者说,“所以,这学期,我和同学就经常在网上订餐。”除了在网上订餐外,许铭的网购经验也不少。他告诉记者,他是在九年级暑假开始接触网络购物的。“第一次网购就觉得自己发现了新世界。很方便,很快捷。”许铭表示,“之前基本上一两个月网购一次,现在可能一个月会网购两三次吧。”
吴曦向记者表示,自己不仅在网上选择商品,还经常帮爸爸、妈妈在网上购物。“不仅仅是我自己,我们家整体的网购次数都有增加的趋势”。
消费冲动的培养
很多中学生在网络搭建起的一个巨大的商场中往往失去了消费理智,成为一个很容易冲动消费的群体。作为中学生,难免会有对很多东西的拥有欲,网购平台的商品总是让人眼花缭乱,明明只想买一件衣服,却会不小心又买了一件搭配的裙子。
“看到那么多东西,都想要啊。”阜南县实验中学学生陶丽丽告诉记者,“有一次,我上网买书包,结果看到了一堆很好看的小皮包,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消费欲望,买了一个书包和一个小皮包。”
很多中学生与陶丽丽有一样的经历。在网购中常常会激发出更多的消费欲望导致消费冲动。
□本版稿件由实习生叶晓英、李媛,本报记者三水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