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勤俭日你勤俭了吗
02版:缤纷校园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54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54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世界勤俭日你勤俭了吗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5-10-26 15:43:37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世界勤俭日你勤俭了吗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勤俭,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地球上有限资源的珍惜。为了号召人们勤俭节约以共同应对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确立每年的10月31日为世界勤俭日。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是否关注勤俭、践行勤俭?有哪些现象或习惯有悖于勤俭呢?

关注·世界勤俭日鲜有人知
    “你知道世界勤俭日吗?”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接受采访的中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这个节日,只有寥寥几名学生表示知道有这个节日,但都没有回答上来具体是哪一天。还有学生表示疑问:“还有这样一个社会节日?”
    当然,不知道这个节日不代表大家都不勤俭,但是能够暴露出大家对勤俭这样一个概念的冷落。
    合肥市中学生周思思是知道世界勤俭日的学生之一。对于勤俭,她有很多自己的体悟。“知道这个节日是因为有一次学校要求做一张环境保护小报,我在查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节日。”周思思表示,“那个时候还挺惊讶的,居然还有这样一个节日。”
    其实,勤俭在周思思的身上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她的自动铅笔用了三年仍然在用。“没有坏,只是旧了一点,还是可以用的,就没有必要换了”。每天早上,她会主动地关掉宿舍走廊上的灯。“宿舍管理员阿姨一般要八九时打扫卫生的时候才会把公用的灯关掉,我每天6时多起来就会先把它们关掉,因为天已经很亮了,不需要这些灯光,亮着很浪费电”。
    “我认为勤俭就是不要浪费。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这些都是勤俭。”蚌埠市第九中学学生李雪说出她对勤俭的认识。“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要节约粮食,吃多少盛多少,如果没吃完就会被骂。所以我现在吃饭从来不会剩下,形成了一种习惯”。
    “我觉得勤俭还有辛勤劳动的意思,我们不仅要节约,还要勤快。只有自己去劳动了,才能知道每一样东西都得来不易。”庐江中学学生向紫云说,“以前不了解爸爸、妈妈挣钱有多辛苦,喜欢什么就会买什么。自从暑假去兼职打工以后,才体会到他们的艰辛,现在我买什么东西之前都会想一想到底需不需要它,然后再决定到底买不买。”
    的确,勤俭不仅仅说是对自己的勤俭,比如说一件衣服穿很多年。它有更多、更深、更广的含义。包括不浪费粮食、保护自然资源、使能源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一针一线、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

现象·不止“舌尖上的浪费”

    在校园里,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现象:晴朗的日子,还能看见教室亮着全部的灯;凉爽的早晨、傍晚,有的教室里的电风扇还是全开;还没做完的作业本被用来当折纸使用;零乱的餐盘里有很多剩饭剩菜。这些不知不觉间的浪费,就已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在合肥市某中学食堂内,送餐盘的学生络绎不绝,他们的餐盘内大多剩有饭菜,随着就餐学生一批批离去,餐具回收处回收剩菜剩饭的泔水桶逐渐满了。
    餐厅里节约粮食的标语和公益广告随处可见,但浪费现象仍比较严重。“平均每天倒掉的剩饭剩菜大概能装满两三个泔水桶。”餐盘回收处工作人员说。记者随机与几位学生进行交流,其中一半以上学生表示每天都要倒剩饭菜,约1/3的学生说基本上是吃一半倒一半,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光盘”。
    “我知道要节约粮食,不能浪费,但我实在是吃饱了,只好倒了。”一位刚吃完饭的学生对记者说,“而且有的菜不合口味,吃不下。”
    “我们教室的灯基本上会开一天,就算外面光线很充足,也没人想起来把灯关了。”阜阳市第一中学学生杨子航注意到校园里的几个浪费现象。“还有夏天的时候,明明早上不是很热,有的同学还是一进门就把电风扇打开。过道、走廊、厕所的灯时常被一些同学随手打开而亮着。”
    在校园旁的一家文具店内,一本封面看起来十分精致的笔记本售价15元,一支带有卡通玩偶的圆珠笔售价5元,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学生前去购买。“我有收藏笔记本的习惯,看到好看的就会买下来,但是很少会用。”一位正在选购文具的女生说。“平时的笔很少能够用完,不是丢了就是不想用了,每个星期都会买新的笔。”
    阜阳市第一中学的刘老师发现现在很多学生一学期换一个书包,基本上还是新的就淘汰了。有的学生看到同学买了新样式的时髦书包就觉得自己的落伍了,就让家长买新的;几十元钱的文具盒,一学期换两个;作业本写错一个字撕掉一张纸,没几天就用完一本;橡皮用到一半就扔掉等。
    “每学期都会给孩子添置新书包、新文具,其实书包一点没破,只是有点脏、有点旧,孩子不想要也没办法”。一位家长说,平均下来,一年用在孩子身上的各种开销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自己有时候觉得没必要买的,但是因为孩子喜欢还是会选择购买。

行动·勤俭从身边点滴做起

    在节假日,李雪经常会和父母一起去餐厅吃饭,三个人食量不大,常常吃不完。“剩下的食物,妈妈会让服务员打包,回家以后热一下还可以继续吃”。父母的行为影响到她,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她就会吃多少打多少,从来不剩饭剩菜。
    “老师说过,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可以供200人吃一年。以前在电视里看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有时连饭都吃不上,好的也只能吃上一个半个土豆充饥,下午还要饿着肚子坚持上课,和他们相比,我们幸运多了”。
    周思思告诉记者,之前看过一个新闻,说的是一位环境保护人士在实践中总结出了避免食物浪费的“黄金点菜法”,即菜数除以人数等于黄金分割率0.618。记者查阅发现,该环境保护人士叫做叶榄,他发现,如果遵从一人一菜的惯例,每桌饭菜浪费率通常在30%~40%。于是,叶榄尝试着在亲朋中推广验证。在普通家常菜馆,人数乘于黄金分割率就等于要点的菜的数量,如10个人吃饭,就点六七个菜,一定不会浪费。
    “小时候家里穷,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我妈做鞋剩下一个小布条都舍不得扔,哪像现在的孩子,衣服小了、旧了就不穿再买新的”。家长梁女士认为,浪费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衣食不缺,没有节俭的意识。“当然也是因为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没必要苦了孩子”。
    说起节约的妙招,向紫云有自己的方法。“平时很多作业本写了几页就不用了,我就把了剩下的订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草稿本。在家里,妈妈让我把用过的水倒到一个大桶里,用来冲厕所。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在平时消费的时候节俭,不必要的东西就不要买。同学经常会买很多看起来新奇却很不实用的文具,几天以后就不用了”。
    “如果一段时间不在电脑前,自己都会有意识把电脑调至待机模式,既省电也可以延长电脑使用寿命”。杨子航表示,他所在的班会收集饮料瓶、纸张,每个月集中当作废品出售,把换来的钱当作班费,积累下来也有不少。“夏天的时候大家都爱喝饮料,一天最多能收集三十多个饮料瓶”。
    说起节约用水,周思思还向我们聊了她奶奶家的做法。“在奶奶家,平时洗手脸,盆里接的水够用即可,从不拧开水龙头冲着洗;洗完菜的水从来舍不得扔,倒进一个盆子或塑料桶里,留作浇花、擦地、冲厕用;洗澡时会先淋湿身体和头发,再打好洗发水、肥皂或浴液,最后才开启喷头一次冲洗;抽水马桶的水箱里,放了两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以此来减少冲水等。”周思思表示,“虽然为了节约这点水看起来挺费劲的,但是日积月累下来,的确可以节约许多生活用水,而且用奶奶的话说还能省下不少‘银两’呢。”
    “可能我们家现在的勤俭是从奶奶那里‘遗传’来的。”周思思笑着对记者说。

反思·俭与德之共也

    勤俭是一种操守、一种品行、一种素养、一种美德。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饭店、家庭、学校等浪费现象随处可见。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每天都要消耗比以往更多的能源,各种资源日益枯竭,节能减排迫在眉睫。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
    我们从采访中不难看出中学食堂的粮食浪费问题,每位中学生也许都想着就这么一点点而已,不会造成大的影响的。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一天节约1粒米,全国13亿人一天能节约13亿粒米。一粒米大约0.02克,13亿粒米约合26吨,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庞大。按每人每年吃130千克大米计算,13亿人一天节约的大米可供200人吃一年。这样一看,我们心里所想的我浪费的只有几十粒米而已,其实每个人所浪费的加起来竟是这么庞大的一个数字。也难怪会有人说“省下一颗粮食,救活一个生命”。
    不仅仅是米饭,我们用同样的思维去思考一度电、一滴水也可以得出一样的结论。那就是一个人的浪费也是大浪费。所以,请好好珍惜每一粒米饭、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它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周思思告诉记者,因为妈妈身体力行的教育,她从小就很勤俭。小时候,妈妈每天都会问她“今天有没有把饭碗吃干净、有没有浪费水、有没有随手关灯”。所以,对勤俭的反思到现在她依然在坚持。“要是晚上我躺在床上想到今天有什么浪费行为,就会觉得很愧疚,像是做了什么错事一样”。
    勤俭的概念历来都有,现在很多铺张浪费的现象只会是一时的,相比更多勤俭的行为也是少数的。作为优良的传统,这样的概念不仅仅要走进家庭,更要广泛地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每个人的心里,让观念得到普及,让行动得以落实。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本组稿件由实习生李媛、叶晓英,本报记者三水采写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