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是由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中小学生普遍穿着。优质、合体、美观、舒适的校服是培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团队意识、传播平等精神的有益方式,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
最近,合肥市第八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试穿的校服定装照,引发了各方高度关注。虽然在今年7月,教育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对校服的产生、采购、质量保障等都给予了一系列规定,但如何合情合法地让学生穿上放心又舒心的校服却还很难?就此,本报记者走访了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家长等。
为什么要穿校服
学生穿校服可谓名正言顺。
我们国家最早的校服出现在1901年的清朝学堂里,当时的学生们的校服就是官服,保留着浓厚的大清范儿。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民几乎都自动穿起了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以及棉大衣。校服真正的普及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3年下达了城市中小学生统一着装的文件之后,全国城市中小学才开始统一使用校服,其款式主要是运动服。
相比其他地方,我省校服的起步较晚,也就十多年的事情。作为我省校服推广比较早的学校,宁国中学学生身着整齐统一、色彩漂亮的校服,该校学生每人拥有校服四套,包括夏款两套,价格在100元以内,秋冬款两套,价格在300元左右,且每个年级的色彩不同,并有明显差异。
“一开始是学校开展大型活动的需要,整齐划一呀,后来是为了便于学校的管理,学生穿上校服,一眼就可以认出来,那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反映”。宁国中学副校长程中介绍,学生穿校服天经地义,不需要太多解释。
“作为家长,我觉得应大力提倡学生穿校服。”合肥市蜀山区琥珀小学一年级(3)班学生林雅丽的爸爸林承鑫表示,孩子穿上统一的校服很漂亮,它不仅减少了家长的开销,避免了穿着上的攀比之风,也有利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德育处工作人员刘璟表示,校服就是一个学校的名片,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校服,而且校服应该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好的校服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审美和品味。
“校服肯定是要穿的,放眼当今世界,学生穿校服既是潮流趋势,也是学生的身份标志,更蕴含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安庆市迎江区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方迪告诉记者,校服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的表征,学生穿着校服,不仅能陶冶性情,还会增强审美意识。
穿什么样的校服
是穿物美价廉的?还是穿物美价宜的?
一直以来,校服的款式基本上就是运动装和制服两种模式,大多数学校的校服都是运动服,其原因是运动服穿起来简便实用,制服的形式、功能虽齐全,但穿起来不如运动服那么方便。
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穿校服呢?安庆市绿地实验学校推行了“我的校服我做主”的原则,将校服当作一种校园文化赋予了新的意义。副校长孙朋透露,该校一度开展了“衣舞飞扬,亮丽绿地”服饰文化活动,什么样的校服好看、适用?学校将选择权交给教师和学生,德育部从十几套校服中挑选了四套校服做为备选款式,还从不同年级挑选了学生穿上做模特,发动每个班的学生积极参与投票,最终以票数确定了师生一致认可的一款校服。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真的超乎预料”。孙朋直言,这些出自学生之手的校服符合当前形势,非常受欢迎。
事实上,校服不好看、缺乏个性、没有与时代同步,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并抨击。
“我们是在2006年开始搞校服的,第一次推行的校服,学生们不喜欢,于是第二次搞,就让学生们去试穿,相互评议后再选择”。
程中介绍,他们要求校服的颜色、款式、质量等要符合大多数学生需求,关键是学生们要愿意去穿。
在程中看来,一所学校的校服设计要结合学校特色,突出其应有的文化内涵,要充分反映学生的精神风貌,要让学生参与进去,要把“穿什么”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学校不能单独拍脑袋。
“我心目中的校服应该是这所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亲自设计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服装,舒适、漂亮、文化,缺一不可”。刘璟直言,如果每所学校的校服都经过精心设计,并且深受学生喜爱,那么就不会出现学生一到重大节日穿校服就唉声叹气的现象。相反,他们会热切盼望着穿校服的日子。
怎样穿上合法安全的校服
“英伦风范的款式”、“八百多元一套的价位”是合肥市第八中学校服引发关注的焦点。尽管该校一再解释“家长全程参与并监督”,“超过95%自愿购买”,但其中的质疑声仍不断。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虽然已系统构建了我国中小学校服管理的制度体系,但现实中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却仍然停滞。“校服就是运动服,百十元”。所以,合肥市第八中学漂亮的创新动作戳中了其痛处。
“英伦风格的校服确实受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欢迎,学生们穿上这样的校服,一股清新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安庆市大观区十里中心学校副校长汤谨表示,样式好,质地好,价格就上去了,引发的问题自然就多了。
在汤谨看来,校服不同于一般服装,它一边是市场,一边连接着千家万户,其消费的主体是学生,除了物美,还要价格适宜,更重要的是现在中小学普遍实行“一费制”,校服的设计、生产、采购等全过程必须向社会公开,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安庆市迎江区健康路小学副校长夏蕾蕾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告诉记者,今年新学期统一定制了一套以天蓝色调为主的校服,它更契合学生们的成长天性,这款校服从设计到价格、质量的制定都充分发挥了市场的竞争和监管机制,并充分发挥了家长委员会的决定性作用,最终达到了物美与价廉的平衡。
“现在国家富裕了,应该对贫困地区的困难学生统一配置校服,或者发放一定数额的校服补偿,有条件的地方应免费提供校服”。霍山县第二中学副校长杜魁直言,这样既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又有效回避了校服购买过程的诸多问题,真正体现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杜魁表示,校服虽小,但涉及到设计、生产、采购等各个环节的问题却不小,它的安全与合法是教育、质量检查、市场、企业、家庭等相关单位和人士共同维系的系统工程,缺一不可。
“样式要好看,价格要适中,质量要牢靠,要有学校特色。”在本报开展的关于校服的问卷调查中,六安市叶集中学高二(1)班学生表示,校服除了好看、漂亮、舒服,价格和质量那是学校和家长们要把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