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之奉献
关键词:奉献
奉献,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
“作为高校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更要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不要求学生发表多少文章、做多少好的课题。做个有血有肉的人,比做个干巴巴的学者重要。”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 庄华峰
庄华峰:倾尽半生捧心育人
□实 习 生 章 银
本报记者 程榕娟
从事高等教育三十多年,庄华峰早已是业内名人,拥有的荣誉不甚枚举:安徽人文讲坛讲席教授、淮北师范大学与安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当代青年书法家,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项目的通讯评委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会议评委……但他最钟爱的还是简简单单的“教师”称谓。
“作为教师,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学生的喜爱才是我最大的成就”。为了这看似轻松的成就,庄华峰奉献了半生的精力和心血,在三尺讲台尽情演绎别样的风采。
用爱和专业成为“教学名师”
9月6日,开学后的第一节课,一番自我介绍后,庄华峰在黑板上写下三排数字,分别是手机号、QQ号和微信号,坐在台下的一年级新生们都埋下头在手机上记下这一串号码。
这些年,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把自己的手机号、QQ号留给学生已经是庄华峰的习惯了,如今,他已经有十多个聊天群,经常联系的多达七八个。“基本上有问必答,即便是当时不在线,事后看到了也会第一时间给学生留言、解答”。庄华峰说,建群是为了更好地联系学生,如果不经常用,作用就等于没发挥,为此,他现在基本上每天都要花两个多小时来管理这些QQ群,及时与学生互动。
有人说,庄华峰傻,每天备课、上课那么忙,还要花时间听一群学生来发牢骚,替他们解决琐碎的小事,但在他看来学生的事没有大小之分,尤其是大学的教学不同于小学捆绑式的教学,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自己必须想法设法联系到每个学生,才能保证他们不掉队。
为了教好学生,庄华峰更是在备课上下足功夫,即便是上了多年的课,再熟悉的内容,他依然认真备课。“史学之精髓在于求实、拓新,每天都有新的信息,教师要把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庄华峰非常重视材料更新、方法引入,始终将课堂教学与学术前沿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能领略学科前沿之魅力。三十多年来,庄华峰系统地为学生讲授过魏晋隋唐史、中国民俗、中国饮食文化等课程。他对每门课程的教学都付出极大心血,至于其间重点、精华处更是如数家珍。
深入浅出,原本晦涩、枯燥的历史在他的口中犹如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幽默不失优雅,精彩的教学让他在学生心中颇受欢迎,选修课更是一座难求。2011级硕士生满闯闯说:“上庄老师的课,稍微晚一点的话就很难找到座位,因为慕名去上课的学生早就把位置占满。”
用责任和情怀成为“心灵导师”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庄华峰认为,作为高校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更要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他从不苛求他的学生要发多少文章、做多少好的课题。他总跟学生说:“做个有血有肉的人,比做个干巴巴的学者重要。”
在担任学校图书馆馆长期间,庄华峰非常注重文化建设,着力创新服务,通过举办“一坛,一报,一展”,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引领。其中创办的“敬文讲坛”,邀请校内外有较大影响力、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大型讲座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主讲,给听众送去一道道文化盛宴。目前,讲坛已举办近百讲,受益者众多,已成为该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此外,还创办了《读书人报》,并设立“敬文精神”图片展,通过大量图片来宣传朱敬文“为国储材,自助助人”的伟大义举和“立德尚义,泽被后学”的崇高精神,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
针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状况,庄华峰除了开设一些弘扬传统文化的课程,于2013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等通识课程,并义务为多个学院的学生作了“孝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家风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等数十个讲座,既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又传播了正能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庄华峰因此被称为“文化达人”。
“一位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学生有爱心。” 平淡朴实的话语,洋溢着浓浓的师情。几乎每个节日,他都与学生一起度过。对于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庄华峰除了从精神上给予支持外,还在生活上关爱有加,经常给他们送书、送衣物,并邀请去他家吃饭,给他们加餐。如今,他的很多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但每次提及庄老师,都满怀感激,称其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
“我是农大人,是安农大‘大别山道路’上的跋涉者,是学校派到老区的联络员,必须用真心、动真情,做实事、求实效,才能取信于老区人民,才能得到老区干部、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扎扎实实为老区群众办点实事。”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 张正竹
张正竹:愿为“大别山道路”架起新的桥梁
□本报记者 韦玉柏
实 习 生 周海洋
他是久负盛名的“茶教授”、“茶博士”、 是国家级茶叶生化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是金寨县的“茶县长”,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教师”这个最普通的称呼。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当教师就是我的梦想”。作为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张正竹的质朴与直率令人惊讶。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张正竹一直就是这样一个人。
2012年12月11日,张正竹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金寨县挂职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任期两年。事实上,六安市、金寨县等多个地方任选。但张正竹最终选择的是到金寨县挂职。作为研究茶的教授,他想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别山区特色产业发展、能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这是最有价值的。选择金寨县,就是因为那里是国家级贫困县,在金寨县能做成的事,在其他贫困山区都能做成。
“安徽农业大学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致力于科教兴农、科教兴皖事业,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富民、兴校、创新、育人的‘大别山道路’,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张正竹说,一大批走“大别山道路”的前辈,把农大人“朴实,诚实,务实,求实”的印记刻在大别山神奇的土地上,印在老区群众的心里,走“大别山道路”已然成了每个农大人的神圣使命。
挂职期间,安徽农业大学的同事有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张正竹很忙,很少能看见他回来,同事们笑他挂职的比任职的还忙。学院换届选举时,他周五从金寨县赶回学校,开完会直接从学校回到金寨县。金寨县的同事说他“朴实”、“靠谱”、“可亲可敬”,作为县委常委、副县长,他没有专职秘书,晚上11时多还在办公室工作是家常便饭。他不像挂职干部,更像在金寨县工作多年的地方干部。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金寨的山山水水,熟悉每片茶园、每个茶叶公司、每个茶叶品种、每种茶叶机械,同事都知道他“不是在办公室就是在基层”。
“学校派我去金寨县,就是要我把这件事做好!”“我是农大人,是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上的跋涉者,是学校派到老区的联络员,必须用真心、动真情,做实事、求实效,才能取信于老区人民,才能得到老区干部、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扎扎实实为老区群众办点实事。”张正竹这样说,更这样做。两年来,他用实际行动拓展和延伸了“大别山道路”,并为“大别山道路”架起了新桥梁。
两年来,他一心扑在该县农业产业特别是茶产业发展上,以金寨县为家,与农业企业为友,第一个提出来“旅游茶业”的概念,研制了金寨桂花茶,一手打造了远近闻名的“金寨红”, 全力推进“柴改气”炒茶机具,还有施有机肥、竖粘虫板、装杀虫灯……成为广受企业和农户爱戴的“茶县长”。张正竹还创新经营机制,在该县推广了三百多台采茶机、修剪机,四十多台茶园微耕机,以村组织为依托成立了多个茶叶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从采摘到茶园管理的全程社会化服务,有力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他还促成了大别山综合试验站的建成,构建好七大特色产业产学研联盟运行和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在金寨县构筑起一座永久的扶贫攻坚战略高地,引领一批又一批该校师生服务团队挺进大别山,为“大别山道路”搭建了新桥梁。现在,金寨县的茶产业已经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茶园全年不打农药和除草剂,茶叶质量安全达到出口欧盟的质量标准。出口价格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40%。金寨县于201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一说到这些,张正竹的话特别多。
“在金寨县的日子,思想和灵魂接受了洗礼,业务能力得到检验和锻炼,服务群众的能力得到提升,人生的内涵也更加丰富,值啊”。张正竹表示,只要有空一定再回金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