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之创新
10版: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28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09月0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28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师道之创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布日期:2015-09-09 17:09:42

师道之创新
关键词:创新

  创新,简单说来就是“创造和发现新东西”。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它早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大主题。对于教师而言,创新也越来越重要。借鉴先进经验,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冲破应试教育的藩篱、推进素质教育;变革传统课堂教学和育人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等都需要创新。一句话,创新无处不在,它已然成为为师之道的重要标识,并因此推动着教育的不断进步。

  “您以新颖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告诉我们真理的同时也点亮了我们的心灯,您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新时期的播火者,遍及四海怒放的桃李就是您最好的佐证。”
——摘自六安市叶集中学特级教师陈永睿学生的作文

陈永睿:创新理念营造灵动课堂

□本报记者  韦玉柏
  作为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表彰的“教改新星”、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学术先锋人物”,省远程教育中心首席辅导教师,陈永睿一直走在不断探究和创新的路上。
  任教以来,本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在课堂上,陈永睿以丰富多样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走进语文的课堂;在课堂下,以细心精湛的批改艺术审改如山的学生作文。一段时间过后,喝彩声四起……学生的语文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有的学生作文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然而不久,他困惑了,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湮没了学生的个性,传统的思维模式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千人一面……于是,他把眼光投向了教育大师们。
  为提高内功,陈永睿订阅了大量的语文教学专著及刊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教育家的专著,研究着苏格拉底、卢梭、杜威等大师的理论,吸取着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专家的教学营养,学习着程翔、陈军、韩军等学者的新理念,并结合实际,实施灵动的教学。他重新定位教师角色、确立学生地位、组织课堂对话,弃牵着走,变扶着走,化放着走,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相机进行教学评价,多方引爆学生思维,用纵横捭阖的知识、灵活多变的艺术、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智慧的萌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努力,陈永睿培养了数千名创新人才,作文教学尤其成果显著,指导学生朱莉在全国“语通杯”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特等奖,王忠婷、王蕾等学生在全国“圣陶杯”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崔梓枫、台运祥、舒和东等学生在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获二等奖,还有百余名学生作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在省级以上作文竞赛中获奖。
  陈永睿明白,教学与研究要“双轨”并行、两条腿走路。他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一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阅读:运用多样化的手段“授之以渔”,创建并实施了“四阶十四式学法指导”(这一成果后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推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引导学生“课内与课外联姻,语文与生活同在”,博采多取,灵动释放,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介入自我,营造意境,讲述故事”的作文教学风格,培育了学生的人性化写作能力,在个性化作文方面尤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成为省内外知名的作文教学专家。多年来,他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一百四十多篇论文,另有二十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一等奖。
  陈永睿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他深知,如果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就能够带动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教育教学教研的发展。为此,他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在本校率先开展了省级课题“135创新作文教学体系”实验与研究,构建了以人文教育为核心,以育人、育智、育能为目标,以“有人”、“有序”、“有法”、“求新”、“求活”为途径等一系列创新作文理论。他主动参加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国家级课题“中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子课题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所撰写的论文获国家级一等奖,指导的子课题顺利结题。
  及时更新思想,不断革故鼎新,并把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纳入缜密科学的理论中去思考观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乃至教育教学细节,不断地追问、审视、质疑、批判、肯定、否定、创新。陈永睿,一直在路上。


  “只有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好老师。对待教育,苛求创新是一种态度、一种胸怀。”
  ——池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吴成强

吴成强:行走在教育家的路上

□实 习 生  解雅婕
  本报记者  程榕娟
  “学生平时各科的课业都很忙,不能让学生沉入题海,那么我就要进入题海,翻阅资料,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和习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就能节省学生的时间,自己累一点是应该的。”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真切地诠释出了一位教师对待教育和学生的态度。将复杂化为简单,让生硬变得有趣,这或许就是刚刚获安徽省2014年度教育人物的池州市第一中学教师吴成强对教育事业的理解。
不落后进生    严中亦有爱
  1986年,吴成强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同年7月被分配到贵池中学(现名池州市第一中学)任教至今,一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30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多年的教育生涯,他始终坚持“勤”字当头,有“爱”,有“严”。“勤”主要表现在勤动脑、勤动手、勤动腿、勤动嘴这“四勤”。其中的勤动脑就是经常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班级,注重班级量化管理,对学生实行多项考核和激励措施,通过评选“道德之星”、“学习之星”等,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班风和学风。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牵挂着你的牵挂,幸福着你的幸福”。多年来,这句歌词一直是吴成强追求的目标。在他看来,教育只有严厉的面孔还不够,还得爱学生。这些年,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待少数“后进生,他不是恨铁不成钢,而是认真分析和查找这些后进生”形成的原因,然后想方设法炼铁成钢。在这种拼劲下,吴成强所带的班多次被评为县级、市级先进班集体。
不搞“满堂灌”    重兴趣引领
  在教学上,吴成强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并把它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他摸索出一套“激趣,引导,探究,建构,巩固”的教学模式,又创新性地提出数学课堂教学应抓好数学欣赏这个发力点,教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从而提升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不搞“满堂灌”、“一言堂”,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在更广阔的空间得以发展。
  他还注重“抓两头”促“中间”。抓“两头”就是既抓尖子生又抓学困生。在尖子生的培养上,一方面指导他们看一些课外书籍,提高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开展小组讨论与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更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培养他们数学创新能力。在学困生的教育上,有更多的耐心、爱心,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稳步提高成绩。这样一来,中间一部分学生在“两头”的促进下就会自觉发奋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班级的整体成绩就上来了。
不做教书匠    要做教育家
  在教科研上,吴成强十分注重“以教促研,以研促教”,他认为,教师不应成为教书匠,而应努力成为教育家。他自费订阅十多种数学杂志,一有时间就认真研读,做好读书笔记。对杂志中提到的好的理念、好的思想、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好的问题、好的解法,他都力求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探究作业、实践作业、个性化作业等。坚决消除重复作业、冤枉作业,真正把学生从作业堆中解救出来,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消除高分低能的现象。
  此外,他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真正发挥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用自己的方式,为池州市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恩师育我情”是学生对他的评价,“学术导师,为人楷模”是同行对他的评价,“顾全大局,勇挑重担,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是领导对他的评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他自律的信条。30年来,吴成强完美地演绎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彩。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