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路上的追风少年 青春影集 退伍不落伍玩转IT再做尖兵
04版:青春向上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26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26期  下一期
今日古诗词
科技路上的追风少年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合肥市第46中学 潘章琪 发布日期:2015-09-07 10:48:55

□辅导教师  黄先银  冯  俊

  机器人,旁人眼中的玩物,我心中的梦想。
                        ——题记

启  程
  四年前的一个雪天,北风呼啸,漫天飞雪,我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步履维艰。一位姓方的老师通知我到学校参加活动,却没有通知具体内容。迷迷糊糊地开启了我的科技之梦。
  走进教室,狭小的空间,一台机器人摆在教室正中的桌子上,像展览品一样,我和同学们围着看,和现在其他没有接触过机器人的人一样,只是好奇。第一次与机器人的邂逅,把它当成了玩物。
  方老师进来,我坐了下来,椅子为数不多,有几个人是站着的。“条件比较艰苦,同学们将就一下”。随后,方老师告诉我们二十来人让我们来的原因:从我们之中要选出八个人参加机器人比赛,寒假期间来训练,并且要层层考核,优胜劣汰。听到这话,我不免有些紧张,又夹杂着兴奋,或许正是方老师的这一席话勾起了我的兴趣,才有了今后的追梦历程。第一次对机器人充满憧憬,诸多心情,尽在不言中。
  后面的几天,从最基础的编程知识开始学起,到复杂的拆装、走线、任务,二十多个人挤在一起,争先恐后地学习,你抢我夺地操作,这种氛围完全不同于平时的学习,教室里的寒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兴趣。第一次对机器人努力的这种态度,伴随着我走过今后四年。
  经过一系列选拔,最终我留在了八个人的名单中,与另一个同学组成一队。我的故事拉开了序幕,我的梦想也挂起了启程的桅杆。
  第一次比赛
  第一次参加比赛是第一届包河区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说来也巧,我竟有幸见证了包河区机器人比赛的开办和发展。
  比赛的地点在合肥市第46中学体育馆,时间我只记得是星期六,具体哪一天已经忘了。走进比赛场馆,看见了不同的其他机器人,和不同的比赛场地,那时我才知道,我的项目叫“综合技能”,还有其他项目叫VEX、FLL……我从未体验这么大的比赛环境,一股紧张感油然而生,手心流汗,心脏也感觉悬起来似的。
  找到我的位置,打开电脑,准备编程,发现机器人运行的场地还没摆放好(我参加的比赛有不同任务,有多种摆放可能,需要现场随机抽签),于是坐下来焦急地等待。不多久,走到场馆中间列队参加开幕式,领导们发言的时候,我一直都是神情恍惚,不停地擦着手中的汗,像待宰羔羊似的,坐立不安。
  开幕式结束后,试题以纸质形式发了下来,毫无比赛经验的我一拿到试题就开始编程,编程结束就到比赛场地上调试。
  两小时后,第一轮比赛开始,我不记得自己比的怎么样,但是同校的队友电脑崩溃,机器人生涯的首战就挂上了零蛋,伤心地哭了起来。我边安慰他,边继续修改自己的程序。
  三轮比赛后,第一次比赛终于落下帷幕,我们学校参赛队成绩都比较理想,那位首轮零分的同学也后来居上。但我却在后面的比赛中接连失利,在所有参赛队中几乎倒数,最终泪水泉涌而出。
  第一次比赛就这么结束了,伴着紧张与不甘。我多么希望能拿一次好成绩啊。
风中追风
  同样是第一年,又经历了市赛、省赛。记得省赛最后一轮比完,我终于尝到“胜利”的果实,那一轮夺得284分,虽然在今天场均500多分的水平下,仍然少得可怜,最终是全省第七的成绩,它令我感觉抓住了梦想的风筝,并随着它乘风翱翔。
  四年岁月,我像一个追风少年,一路随着风狂奔,前方有那么多人也在随风而行,他们大多都是和我一样,从包河区第一届比赛开始追逐自己的机器人之梦。只不过在这路上,有狂风、有暴雨——从小学升入了初中,学业压力的增大迫使一部分人将脚印凝固在中途。这路上,我参加了数十场比赛,一次一次地超越自己,一次一次地踏着风儿前进;这几年,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能拿一次全省第一,参加国家赛。然而2012年、2013年都只拿到省二等奖。2014年,我上了初中,认识了我现在的任老师,我们抱着同样的期望准备比赛,好不容易也只拿了省第二,在我极度失望的时候,全省第一——也是我们学校的队友——向我抛出了橄榄枝,他愿意和我组队,参加国赛。我的梦想算是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了。
  2014年夏天,国赛在乌鲁木齐举行,场面更加宏大,气势更加雄伟。这次比赛,拿了个二等奖,仍然心有不甘,正如抓着风筝的人快要触摸到云朵时,却又随风飘飞。
  我的梦想变成了捧起全国冠军杯。
落幕之战
  今年,我已经八年级了,当年参加第一次区赛的人几乎都放弃了,追风路上,我似乎已经在领跑了。
  为了梦想,我又忙碌了一年,即使是期中、期末考试前,我仍然抽出时间放在机器人上。
  区赛,市赛,省赛,一路顺风,拿下三冠,然而我并没有满足,我的追求不是白云,而是蓝天。终于,今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我又一次参加了国赛,然而这是我的落幕之战。
  比赛前,在每天最热的时候,我往学校跑,盯着面前枯燥的程序,一盯就是三四个小时,几个微小的参数反复修改上十遍,我仍不懈怠,因为我知道,蓝天是那么高又那么美,鄂尔多斯的上空,是我最后一片蓝天了,我也要面对中考,面对升学的压力,再不紧握住追梦的一丝机会,就没有了。
  比赛那天,身经百战的我还像第一次参赛那样忐忑,甚至更加紧张,比赛过程有困难,但我一一克服了,可惜最后败给广东省汕头市队,屈居亚军,他们确实很强。
  梦想没有真正实现,那天晚上,我哭得很惨,相比第一次,这次的眼泪更多的是回忆和遗憾,遗憾自己不能再次登上机器人的赛场,遗憾自己的落幕之战草草收尾。
  同行的还有我们学校其他项目的队员,我们都一样,在风中追逐了四年,最后还是要找个地方落脚,看着后起之秀们在科技上一次一次创新、一次一次追梦。机器人之梦,就此落下,有缺憾,但是更美丽;科技之梦,还在继续,创新,不止于此。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