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九类社会实践团队“百花争鸣” 安师大学生赴成都参加中俄青年论坛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让文明成为习惯 让书香浓郁校园 皖西学院举行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袁国平
02版:校园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21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08月21日  星期五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21期  下一期
安徽大学九类社会实践团队“百花争鸣”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欢欢 何旭东 本报记者 谢婷婷 发布日期:2015-08-21 17:22:36

  暑假期间,安徽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学生们深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厂矿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携专业知识服务百姓生活。
  “想看什么普法剧?你来点播”。今年该校法学院流动法律诊所志愿服务团队在合肥市芙蓉社区和滨湖惠园社区进行了生动的模拟法庭表演。他们以贴近小区生活的物业纠纷案例为原型,穿着法官、书记员、法警服装,生动、直观地向居民展示庭审过程。表演过程中,还邀请小区居民饰演人民陪审员和被告的角色。表演结束后,学生们结合时事热点、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政策宣讲。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妥善保护问题日渐凸显。暑假期间,校研究生会的学生们在休宁县廻溪村依照“立档调查体例”所制定的各项标准和要求,进行文字采集和图像拍摄,深入了解村落现状及文物古迹保存情况。通过宣讲,村民逐渐认识到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力争做好廻溪村的村落保护工作。
  生命科学学院赴合肥市蜀山区宣讲团队将视角瞄准转基因食品。团队成员在小庙镇、南岗镇、井岗镇、西园街道、荷叶地社区等地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度,并精心准备了科普宣讲活动,还邀请教师为大家答疑,呼吁市民理性看待转基因食品。
  外语学院的学生们到宿州市少年宫开展志愿服务。他们与宿城第一初级中学、第八中学、宿城第九中学、第11中学等学校的六十余名学生举办暑期趣味英语夏令营活动。破冰游戏、趣味诗歌教学、户外素质拓展、辩论赛、文艺汇演,八天的夏令营生活,新奇、欢乐、温暖、不舍是志愿者与孩子们盛夏共同的记忆。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将社会实践的阵地放在农村,到宿松县西口小学开展义务支教,帮助乡村小学的学生们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以实际行动描绘着“爱在安大,情满宿松”的温情画面。
  此外,校学生社团联合会倡廉正气团队前往合肥市蜀山区芙蓉西区,绘海报,摆展板,搭帐篷,不遗余力向居民们传递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的廉政之音,使廉政文化真正走进百姓心中。
  青年传媒中心“媒中不足”社会实践团队聚焦新媒体,从媒体从业者和市民两方面入手,探寻新媒体时代下市民媒介素养现状。他们与合肥晚报社副刊编辑周纯进行对话,走上街头对市民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前记者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其原因。
  校团委副书记郑伟介绍,今年该校层面重点组织了学“习”宣讲团、“四个全面”观察团、科技支农帮扶团、教育关爱服务团、文化艺术服务团、创新创业实践团、美丽中国实践团、创业校友寻访团、“挑战杯”专项团等9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除了1支国家级重点团队、100支校级重点团队外,该校各院(系)、各班共有800支团队“三下乡”,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实践效果百花争鸣,学生们在服务百姓的过程中很好地融入了社会,历练了自己。

法学院学生开设模拟法庭送法进社区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