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下午,一年一度的《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特约记者、通讯员培训暨表彰会议如期举行,来自全省各地教育系统的155名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者获表彰。颁奖结束后,皖西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张劲兵、马鞍山市教育局组宣科科长王雁、安庆市迎江区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方迪、蒙城县教育局通讯员于永军和与会者分享了新闻宣传工作经验,以及与本刊之间的点滴故事。
全校师生最喜欢看的报纸
□皖西学院宣传部 张劲兵
《安徽青年报》出刊至今已有60年历史,她是几代人青春记忆中的亮点。作为全国优秀青年报刊,是我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纸。面向青少年,就是面向祖国未来;面向教育,就是参与灵魂塑造。她以“五刊一网”的优势,在网络时代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打造出安徽教育舆论宣传著名品牌,是安徽教育和青年学生的铁杆知心朋友。
在我校学生和同仁眼里,《安徽青年报》着力宣传教育要事和师生员工关注的热点,搭建了表达教育系统师生员工情感和声音的舞台,承载了教育系统师生员工学习、生活、成长的诉求和梦想,是我们自己的周刊。
我校大学生通讯社及社团学生在学校支持下,积极参与《安徽青年报·大学生周刊》和《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组织的各项活动。他们积极向周刊投送我校的各项有价值的新闻,坚持每期向学生发放及介绍周刊,用心努力地做好每件事。在我校大学生通讯社和学生记者的努力下,周刊在我校学生中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学生们最想看、最愿看、最喜欢看和帮助最大的报纸。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2014年底由安徽青年报社承办的第十一届安徽省大学生记者峰会上,我校大学生通讯社成员卫建皖、陈信宇分获主题征文一等奖和三等奖;学生张文靓、廖延强、孟玲、史永强分获省高校校园“好新闻奖”消息类三等奖、言论类二等奖、通讯类一等奖及通讯类三等奖;学生王玉获“安徽省高校十佳校园记者”称号;我校大学生通讯社获“十佳记者站”称号,这些荣誉的收获都离不开安徽青年报社所搭建的各类平台。
拜《教育周刊》为师收获成就感
□蒙城县教育局 于永军
2013年,我被借调到蒙城县教育局工作。局长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几年,蒙城教育发展压力很大,你要尽力为蒙城教育改革、发展营造出和谐的舆论环境,力争把工作做到别人无可替代。
这对于半路出家的我来说,谈何容易,责任之大,担子之重,逼着我尽全力而为之。后来,一条“读报读出个通讯员”的经验让我眼前一亮。我何不拜报纸为师呢?作为省教育厅和全省教育系统新闻宣传的重要渠道和重要阵地的《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自然成了我的首选。
时常,我会盯着《教育周刊》沉思:同一个新闻点,为什么我的稿子不能发?为什么有的稿子会被编辑换个标题刊发?为什么我的稿子很少上头条?思考过后,我有了努力方向。于是,“忙”就成了我生活与工作中的一种真实存在。晚上孤灯奋战,写稿、改稿、投稿……在文字的海洋中,常常一干就是几个小时。除此以外,我还配合做好报纸发行,配合媒体的相关采访,并主动提供重大线索,传递教育发展的正能量。
今年,我先后被县委宣传部、安徽教育网评为优秀通讯员,在省、市教育门户网站发稿排名靠前。多条信息被省委、市委信息采用。二十余篇稿件登上《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然而,我并不满足。成长是自己的事,成长不能止步于简单的消息写作。基于此,我尝试深度报道,写教育人物,写改革发展举措,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看到“弯腰教师”朱景科、贫穷孤儿郭士好、带活村小学的一群年轻教师等因为被《教育周刊》报道而受到社会关注及各界救助,一些教师事迹、办学经验被报纸采用,调研报告成果有效推动教育难题破解,教育随笔不时发表,我想,这才是我所期待的“获得感”。
用好《教育周刊》推动教育改革
□马鞍山市教育局 王 雁
2014年度马鞍山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外宣用稿总量为2.0578万篇,其中省级1218篇,绝大多数是被《安徽青年报 教育周刊》所采用。这与我市教育局认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是分不开的。
每个月,市教育局都会对完成质量、数量较好的单位进行通报表扬,对宣传不力的单位进行督促批评,督促各单位主动撰写稿件,主动联系省级新闻媒体。在实施教育新闻宣传月度通报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了市(县、区)学校各级通讯员组织。每年集中开展一次新闻业务培训,每年举办一次全市教育新闻采编大赛,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各级各类学校通讯员业务素质。
我们还健全、完善了教育新闻宣传工作联络制度,定期与省级教育新闻媒体沟通联系,如我们每年邀请《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总编辑来我市教育系统采风,同时借助《教育周刊》在省内教育新闻的行业主导地位,由《教育周刊》牵头,联系省城多家媒体组成采访团,先后多次来我市集中进行采访活动,受到了基层学校、市局领导等方面好评。
近年来,《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多次报道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工作,如我市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育信息化工作等,在全市教育系统影响力日益扩大。市教育局通过多种形式向各级各类学校宣传推介《教育周刊》,如将《教育周刊》纳入每年全市教育系统党报党刊和重点教育报刊征订发行工作中,在文件中对直属学校、县(区)教育局定目标。此外,实行教育新闻年度目标考核工作,将《教育周刊》的征订发行、投稿数量作为评价县(区)教育局、直属学校新闻宣传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引导各基层单位订阅、使用好《教育周刊》。
□本版稿件由实习生解雅婕、本报记者程榕娟整理
做好宣传工作当练就四种功夫
□安庆市迎江区教育局 方 迪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做好宣传工作就像开饭店,菜做好了要有人吃才有意义,大家吃了都觉得好才有品牌和口碑。我认为,做好新闻宣传,不仅要千锤百炼写好新闻,更要千方百计推出新闻,迎江区的做法是练好四种功夫。
首先是练好内功,即打造一支高品质信息队伍。我区做法是“四抓”:一是抓培训。每年都对基层信息员进行一次至两次专业培训,同时积极参加省、市各级培训。二是抓交流。充分发挥QQ群作用,对每一篇不合规范的新闻提出修改意见,等修改好了才予以发布。三是抓榜样。对基层新闻中的有特色、有代表性的亮点新闻修改至“教育要闻”发布,并与年度表彰挂钩。四是抓表彰。每年评选上一年度的优秀新闻和优秀通讯员,给予一定物质或荣誉的表彰奖励。
其次是练好眼功,即掌握灵动的信息反应能力。我区的做法是“三看”:一是“抬头看天”。时刻保证在大方向上与中央、省、市、区步调一致。二是“俯身观地”。留心来自基层学校的低结构创新,对各校亮点信息予以关注并及时提炼和推送,在全区乃至全市和省级层面推广。三是“左顾右盼”。向国内兄弟县(区)及相关学校学习经验。
第三是练好外功,即建立全方位信息联动机制。我们先后与中国教育报社、安徽青年报社等各级各类省、市、区内外的媒体建立合作关系,一个有点有面的、N次方的外宣网络正在形成。
最后是练好新功,即尝试多种路径的信息宣传。迎江教育微博一度作为全省唯一县区代表进行推介,而区教育局微信更是成为推动工作的有利抓手:自今年2月11日开通以来共发布微信393条。从局长到校长再到教师,越来越多的迎江教育人将自己的教育故事在微信上即时发布,如今已成为迎江区教育系统微信圈的常态风景。

培训会场,与会者拿出手机记录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