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省教育新闻宣传主阵地
03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第1020期  总第总第58期期  2015年08月19日  星期三
返回首页 上一期  当前第1020期  下一期
打造全省教育新闻宣传主阵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报记者 程榕娟 发布日期:2015-08-19 14:44:08

围绕大局 贴近基层
打造全省教育新闻宣传主阵地

    8月13日至14日,《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一年一度的特约记者、通讯员培训暨表彰会在合肥市举行。这已经是本刊连续第七年举办,以往主要是邀请市(县、区)教育局、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今年首次邀请了高校代表参加,各地特约记者、通讯员近300人齐聚一堂。
    2005年,安徽青年报社首次与省教育厅新闻办公室联办《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至今已走过10个年头。10年来,《教育周刊》逐渐成长为全省教育宣传的主阵地。10年来,《教育周刊》在全省教育系统的覆盖率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与各市(县、区)教育局、广大基层学校、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好地发挥了全省教育新闻宣传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本报总编辑汪小雅在培训会上发言

围绕大局 唱响主旋律
    过去的一年,《教育周刊》坚持把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省教育厅的重大工作和各项决策,及时、准确地宣传给各级教育部门、基层中小学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从招生考试改革试点到新任教师全省统一招聘,从义务教育迎国检到中小学规范办学,从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到教育信息化试点的推进。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指向哪里,本刊报道的点就落在哪里;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在哪里,本刊的目光就聚焦在哪里。力争通过本刊的宣传、解读,为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系统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提供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年来,本刊联合教育厅新闻办公室、基础教育处、职业和成人教育处、民办教育处、督导办公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教育宣传中心等处室先后开展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回头看”、“民办教育特色行”、“义务教育督导行”、“县长、局长、校长谈资助”、“现代职教体系大家谈”等众多系列报道、主题征文等活动,集中展示了全省各地教育发展的新经验、新成果,参与和覆盖的面很广,效果也很好。
    正如本报总编辑汪小雅在培训会上所言,10年来,本刊始终紧紧围绕全省教育工作大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全省教育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充分发挥全省教育新闻宣传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深入基层 挖掘一线声音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做出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就。如何有效地把这些改革、探索的经验和成果传播出去,在教育系统内供同行们参考、借鉴和学习,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关心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是本刊承担的重要使命。
  马鞍山市博望区和铜陵市铜官山区开展的教师无校籍管理试点,大家都很关注,到底怎么改的、带来哪些变化?本刊就深入两地详细记录前后的变化、遇到的“瓶颈”、解决的办法,在全省教育系统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后来,专门邀请两个区教育局的局长把改革试点的感触写出来登在《教育周刊》上,反响很好。亳州市开展的“国学经典进校园”现在已经名声大噪了,4月底上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受到众多中央主流媒体的关注,成了全国典型。殊不知,本刊是最早报道这件事的媒体之一,3月4日第一版头条刊登了《亳州百万学生沐浴国学经典》,用两个版来详细讲述“国学经典进校园”后的点点滴滴,图文并茂、内容详实。
  为了更好地挖掘基层亮点和经验,今年启动了“教育改革江淮行”活动,《教育周刊》编辑部的编辑、记者深入一个市(县),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全面总结某一项工作的经验和成果。上半年去了安庆市迎江区、淮北市杜集区、祁门县,每个县(区)都给予四个版的集中报道,各地都很支持、很欢迎。下一步,将把这种形式常态化,不仅要进市(县、区),还要走进高校、中小学。
  总之,《教育周刊》的版面虽然有限,但始终坚持把版面更多地留给基层,只要有好的新闻点,在版面上绝不吝啬,无论是市、县教育局、高校还是中小学。

优化版面 可互动又好看
  《教育周刊》虽然是全省教育宣传的主阵地,但刊登的绝不完全是“高大上”的内容,本刊深知,一份报纸如果没有可读性和互动性,不能让最基层的读者读报、用报,它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为此,本刊不断优化报纸版面和栏目、增强与读者、作者的互动,让报纸更接地气、更贴近读者。
  今年初,报社对《教育周刊》进行了小幅度的改版,版式更清新、更简洁、更明了:继续办好“教育时评”、“教育论坛”等可读性、参与性强的版面,定期发布讨论话题,邀请全省教育工作者参与讨论,每期都有二十多位教师的文章见报;保证期期都有“市县新闻”、“校园简讯”和“副刊”版面,让更多基层通讯员的稿件、学校里的小信息能及时见报,更多爱好写散文、诗歌、摄影、书画的教师能“展示拳脚”。这些本刊都将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今年初,为了更好地展示基层学校、校长、教师们的风采,新开设了“校长面对面”、“教师社团风采”、“厚重校园”、“校园摄影家”等栏目,这些栏目都是大众舞台,只要大家参与,本刊都将给予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开展活动 服务更到位
  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要想更好地服务全省教育,就必须立足版面、向外延伸。过去一年,本刊联合教育厅、团省委等部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覆盖面很广、形式很多,大概可以归结成两类。
  第一类是招生考试类的活动。八年前,本刊开始联合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每年高考前出版一期《招办主任访谈》专刊,刊登几百所省内外院校的招生信息,免费发给考生。这两年,本刊开始把这种服务向线下推进,组织中学校长进高校参观考察、组织高校进中学开展招生咨询、统一印制高校招生海报张贴到中学校园里等,颇受高校、中学和考生的欢迎。本刊还先后组织了全省一百多位中学校长走进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及省内的一百多所本专科院校,大家感触很深,对高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和理念有了更深了解。今年6月26日至7月1日,本刊组织了50所重点本科和60所精品高职院校走进亳州市、阜阳市、六安市等地开展了14场招生咨询进校园活动,场场爆满,对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
  第二类是评选、评比类的活动。2014年度教育要事和年度教育人物评选展示教育、服务教育的活动,本刊每年也都举办很多,覆盖面也很广,既有面向教育局、高校、中小学的,也有面向教师、学生的。
  一年来,本刊联合省教育厅办公室、基础教育处、师资处、高校处、体卫艺处、教育宣传中心等部门开展全省大中小学师生书画大赛、全省少年儿童建队知识竞赛、“诗意的红烛”征文、中小学生宪法知识大赛、年度教育要事和年度教育人物评选等活动,光书法大赛来稿就能装满一间屋子。这些活动均不同程度提高了本刊的服务质量。
  □本版配图由特约记者方迪、本报记者晓君/摄

培训会场

与会者认真做笔记

发表评论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500字符)
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我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安徽青年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09017428号